某新势力起死回生!豪言年产百万辆

新浪财经 2025-09-07 19:45:33

威马汽车发布的《致供应商白皮书》中显示,新股东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下称“翔飞”)已接管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威马智慧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威马汽车制造温州有限公司(下称“四公司”),正在温州基地恢复威马EX5和E5车型的量产,这也意味着威马汽车“复活”。

资料显示,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于2023年9月成立,注册资本为1亿元,实缴资本为0.42亿元,法定代表人为黄晶。该公司由深圳卓凯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和深圳凤宇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两家公司共同持股,持股比例分别为81.8198%和18.1802%。

根据《白皮书》的表述,威马汽车宣布对供应商欠款的清偿计划,债权金额15万元(含)以下的普通债权人,将在法院批准重整计划后的6个月内获得全额现金清偿;债权金额在15万元以上的,除15万元现金清偿外,超出部分通过信托受益份额按比例清偿。

同时,威马汽车复活后将分三步走。按规划,2025至2026年为复兴阶段,2025年9月复产EX5、E5车型,确保年产能1万台,争取实现产销2万辆,同时布局泰国KD工厂,开拓东南亚及中东市场,2026年产量达到10万台;2027至2028年进入发展阶段,年销量将跃升25万至40万台,量产高阶辅助驾驶车型并启动IPO筹备;2029至2030年为跨越阶段,计划2030年产量挑战100万台,营收1200亿,构建智慧出行生态圈,成为行业新标杆。

作为国内较早成立且曾位列“造车新势力四小龙”的造车品牌之一,早期的威马汽车资质并不差,不仅手握稀缺造车资质,还具备不错的吸金能力,曾获得诸多融资,几乎是造车新势力中融资最多的车企之一,投资方包括上海国资投资平台、上汽集团、腾讯投资、百度、红杉中国、红塔集团等,可以说是赢在起跑线上。只可惜,即便如此,威马汽车依然深陷资金链断裂,最终也难逃破产重整的命运。

自2023年开始,威马汽车两大生产基地已停产,威马汽车制造温州有限公司以及湖北星晖新能源智能汽车有限公司也均申请破产重整。2023年10月,威马汽车经营实体公司——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申请破产重整,自此开始重整自救之路。2024年12月10日,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作出裁定,裁定将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威马智慧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威马汽车制造温州有限公司以实质合并重整方式纳入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重整案。

到了今年1月,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受理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预重整申请,随后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重整案债权人会议通过网络视频方式召开。彼时市场就有消息称,威马汽车将在今年完成复工复产,并同步进行品牌焕新与营销网络构建。到了今年6月,市场还有消息称,宝能汽车正逐步对威马汽车进行收购,且宝能汽车正在与威马汽车交接生产资质等资产,不过对于这一消息,官方并没有给出回应。

目前威马汽车已布局的产品包括EX5、W6、E.5、EX6、M7,其中M7为未上市产品。按照《白皮书》公布的最新产品规划,未来5年,威马汽车将推出10款以上新产品,覆盖A00级至C级、SUV、MPV等多品类车型。对于生产与收入预测,威马汽车表示,计划到今年年底保底生产1万辆EX5和E5,力争2万辆,预计收入为10至20亿元,并通过引入A00级轿车和小型SUV进一步多元化收入来源;到2026年计划实现10万辆满产运行,预计收入近百亿元;到2027年至2028年销量扩大至30万辆以上。

需注意的是,当前汽车行业正加速洗牌,不管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都面临不小的压力,尤其是进入2025年后新能源车市竞争更加白热化,很多车企直面更加血淋淋的市场竞争,在车市竞争异常激烈的背景下,行业洗牌也进一步加速,融资渠道受限且经营不善的弱势新能源汽车品牌生存空间也不断被挤压。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便威马汽车复工复产,后续也将面临诸多难题,首当其冲的便是“如何重新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此外其还将面临自身造血能力不强,产品、营销、渠道等方面不具备竞争优势等难题。至于威马汽车能否突围如期实现目标,很快时间会给出答案。

1 阅读: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