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中期定型生产、经过实战检验的67式木柄手榴弹,为何只生产了短短16年,便

运赛过去 2025-09-09 17:48:00

六十年代中期定型生产、经过实战检验的67式木柄手榴弹,为何只生产了短短16年,便于1983年全面停产? 说起67式木柄手榴弹,这东西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军队的标配武器,1967年正式定型投产。它是基于前面的63式手榴弹改进来的,63式那时候用着有不少毛病,比如拉火装置不稳,容易早炸或者在潮湿地方瞎火,部队反馈特别多。研制团队针对这些问题,花了几年时间调整,主要是改进了引信系统,加了导火索,换了发火药剂,还在连接处用了密封胶,基本解决了安全隐患和受潮问题。定型后,参数就固定了:弹径48毫米,总长204毫米,全重600克,里面装38克TNT炸药,破片有70到100片,杀伤半径7米,碎片能飞到80米外。工厂一开工,就大规模生产,从1967年到1983年,总共造了10亿枚以上,够每个民兵分4枚的量,成了当时解放军步兵的投掷主力。 为什么生产这么多?那时候国际形势复杂,中苏关系闹僵,苏联不供货了,国内得自力更生。67式比之前的型号可靠多了,部队一开始挺满意的,生产线日夜转,供应全国。等到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开打,这玩意儿就派上大用场了。战场上,步兵冲锋时腰间挂满木柄手榴弹,投掷起来距离远,能有效压制敌方火力点和工事。特别是在丛林山地,越军工事多,我军用它配合冲锋,端掉不少暗堡和碉堡,立下实打实的功劳。战后统计,这手榴弹在反击战和后续两山轮战中消耗巨大,但也暴露了问题。 实战一检验,毛病就出来了。首先,体积太大,长200多毫米,直径48毫米,战士携带时得用腰带挂好几个,行动起来不方便,尤其在山地爬坡时,晃荡着增加负担。其次,重量600克不算轻,全弹压在身上,影响机动性,奔跑或隐蔽时得额外费力。第三,威力不够,炸药才38克,破片数量少,只有70到100片,而且不是预制破片,爆炸时碎片不规则,分布乱,有些飞得特别远,超过80米,反弹回来伤到自己人或战友。这在对越战中被证实了,越军用苏制RGD-5无柄手榴弹,体积小、轻便、破片均匀,杀伤效果比67式强多了,我军缴获后也觉得好用。67式虽可靠,但金属利用率低,杀伤半径小,经常投到敌群附近却没全杀伤,部队报告反馈这些缺陷。 这些问题不是小事,对越自卫反击战从1979年到1980年代初,两山轮战持续几年,67式用得最多,但也最先暴露短板。军方汇总战场数据后,觉得不能再拖了,得赶紧改进。国际上那时候无柄手榴弹已经流行,苏联的F-1和RGD系列小巧实用,中国也开始研究类似型号。67式虽在早期反击战中帮了大忙,但实战证明,它在现代步兵作战中跟不上了,尤其是面对越军装备的苏式武器,差距明显。1983年,生产线直接关了,全面停产,转向新设计。这16年生产期,看似短,但产量巨大,库存够用好几年,停产后部队还继续用库存,直到新弹替换。 停产的原因说白了,就是实战检验出问题了。体积重、威力弱、安全隐患,这些在山地丛林战中放大,影响战斗效率。军方决策快,1980年就开始用预制破片改进,但67式作为老型号,没法彻底改,只能换新。由此看,武器装备得经得起真刀真枪的考验,纸上谈兵不行。 67式停产后,解放军手榴弹装备进入新阶段。1983年生产线关停,重点转向82式手榴弹开发,这款新弹体积小了,重量降到300克左右,破片预制均匀,装药量增加,杀伤半径扩大到8米以上,拉火系统更安全,减少了自伤风险。部队训练时,战士们从木柄换到无柄,练习投掷更轻松,机动性提升。库存的67式没浪费,继续发到一线和民兵手里,两山轮战后期还用着,但逐步替换。80年代中后期,82式定型,成了新标配,解决了老弹的体积和破片问题。后续又出了86式和99式,进一步优化,威力更大,适应现代战争。 这个更新过程挺务实的,军方没一刀切,而是边用边改。库存10亿枚,够拉20000火车皮运,消耗不完,只能慢慢消化。到90年代,无柄手榴弹全面取代木柄型,部队火力配置更科学。国际上,苏式和美式手榴弹也影响了中国设计,强调轻便和精准。停产67式后,解放军轻武器整体升级,步兵作战能力上台阶。

0 阅读:135

评论列表

伯爵

伯爵

3
2025-09-09 19:11

木柄手榴弹很有意思的,投弹训练结束之后清理场地经常有不炸的,还有炸两半的……。

用户34xxx30 回复 09-09 20:00
早期木柄不是标准化工业化出来的,跟小作坊一样,良品率也不好说,后期的都是存货,放太久了失效了

猜你喜欢

运赛过去

运赛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