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新疆一个年轻人给钱学森写信,毫不客气地指出他论文中的错误,本以为钱学

千百年一叹 2025-09-09 19:14:38

1964年,新疆一个年轻人给钱学森写信,毫不客气地指出他论文中的错误,本以为钱学森不会理会,没想到过了没多久,钱学森回了满满两页纸的信,信中对他的称呼连续用了5个“您”。 1964年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学院任职的郝天护,作为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生,已在当地从事力学研究多年。他日常工作涉及土壤动力学等领域,那年他订阅到最新一期《力学学报》,其中刊登钱学森关于土动力学基本方程的论文。 郝天护仔细审阅后,发现一处边界条件处理存在问题。具体而言,论文中对不透水边界的公式应用不够严谨,导致推导结果偏差。他反复验证计算,确认这一疏漏后,与研究所同事讨论。 同事们大多持怀疑态度,认为普通研究员难以发现钱学森的错误,甚至有人建议他直接寄信验证。郝天护于1月19日撰写信件,直率指出问题,并附上自己的推导过程。信件寄出后,他继续日常研究,未抱太大期望。 大约两个月后,即3月29日,郝天护收到钱学森的回信。信件长达两页,钱学森首先说明因工作繁忙未能及时回复,并表达歉意。他在信中连续使用5个“您”称呼郝天护,显示出对对方的尊重。钱学森承认论文中确实存在粗心导致的错误,特别是边界条件部分的不严谨。 他逐一回应郝天护的指摘,对不透水边界处理表示同意,同时对其他观点提供补充解释。钱学森强调科学追求真理,不应受地位影响,并建议郝天护将意见整理成短文,投递《力学学报》发表。他还承诺协助推荐,确保文章刊登。这封回信不仅纠正了学术问题,还体现了平等交流的科学态度。 郝天护根据建议,花费时间整理观点,撰写题为《关于土动力学基本方程的一个问题》的短文。文章详细阐述原论文的疏漏,并提出修正方法。他将稿件寄往《力学学报》编辑部,期待反馈。然而,几个月过去未有消息。 编辑部主编审阅后犹豫不决,担心刊登指正钱学森的文章会影响其声誉,于是暂缓处理。郝天护对此感到困惑,继续等待。钱学森获悉情况后,主动致电编辑部,确认稿件内容,并坚持表示自己认可郝天护的观点,要求尽快刊登。在钱学森的推动下,编辑部最终同意,短文于1966年《力学学报》第9卷第1期正式发表。这件事成为郝天护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 发表后,郝天护的信心增强,他深化在力学领域的钻研。1978年,他考入清华大学攻读固体力学研究生,毕业后担任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继续贡献于工程力学教育和研究。钱学森的回应方式,体现了科学家对真理的敬畏和对后辈的扶持。 这种精神在当时的中国科技环境中尤为宝贵,推动了更多青年投身科研。郝天护后来多次回忆此事,视其为人生激励。钱学森则通过类似事例,展现出不护短、不自大的品格,这在“两弹一星”工程中也得到体现,帮助中国实现科技自立。 整个事件反映出学术界应有的包容性。郝天护作为基层研究员,能大胆质疑权威,钱学森作为领军人物,能虚心接受批评,这在1960年代的背景下,具有示范意义。它提醒科研工作者,错误不可避免,但及时修正才能进步。 类似故事在科学史上屡见不鲜,却总能激发后人思考如何平衡权威与创新。郝天护的经历,也证明了坚持求实能打开职业大门。钱学森的做法,不仅解决了具体问题,还促进了力学领域的交流与发展。

0 阅读:98
千百年一叹

千百年一叹

历史长河中的悲欢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