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中国会放弃2036申奥!当年中国举办奥运,国际奥委会委员们反复来挑毛病,让中国人身心受到了极大伤害,如今现在没人申办了又想起中国,不理他们对我们来说是最正确的选择。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就首次提出了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申请。那时候,中国改革开放没多久,经济实力还不算强,国际上对中国举办奥运会的能力也存在质疑。但中国人就是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咱就是想通过举办奥运会,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可没想到,在最后一刻,北京以两票之差落后于悉尼,与奥运会失之交臂。这对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申办奥运会的决心。 到了1998年11月,中央决定由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这一次,中国可是做足了准备。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到体育场馆的规划,从环保治理到志愿服务的组织,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精心的策划和安排。但即便如此,在申办过程中,中国还是面临着诸多挑战。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对北京的申办条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和质疑,比如空气质量问题、交通拥堵问题等等。中国政府和人民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而是积极采取措施,逐一解决问题。最终,在2001年7月13日,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先生在莫斯科庄重地宣布,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举办城市为“北京”。那一刻,全中国都沸腾了,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得到了回报。 可拿到申办权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准备工作才是真正的考验。举办奥运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还要满足国际奥委会各种各样严格的要求。比如,要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体育场馆,要提供足够的住宿和餐饮服务,要保障赛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等等。为了满足这些要求,中国政府投入了巨额资金,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改造。北京的地铁线路更加密集了,道路更加宽敞了,空气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中国还组织了大量的志愿者,为奥运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然而,在举办奥运会的过程中,中国还是遭遇了一些西方国家的酸葡萄心理。他们对中国的举办工作指指点点,挑三拣四,试图抹黑中国的形象。但中国政府和人民并没有被这些负面声音所影响,而是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最终取得了圆满成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已经今非昔比。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屡创佳绩,在东京奥运会和巴黎奥运会上都稳居奖牌榜前列,我们已经不需要通过举办奥运会来证明自己的体育实力。而且,近年来奥运会的举办成本越来越高,主办国平均亏损超100亿美元,很多奥运场馆在赛后也沦为了废墟,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中国政府更加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把资金投入到了高铁、5G、航天等更有实际意义的领域。此外,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也在不断提升,从“请世界看中国”到“世界主动看中国”,这种转变背后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所以,中国放弃申办2036年奥运会,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也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在奥运金牌总数上,我国还需要3届奥运会才能够超越苏联。苏联在1991年已经解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