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本还有七百万大军,却宣布投降,真是被原子弹吓破胆了吗?美国人便曾经说过,如果让中国孤立抗战,那么一旦日本将中国政府摧毁,将会酿成更大的灾难。 1945年5月,德国投降,日本陷入孤军奋战。 1945年上半年,欧洲战场尘埃落定,德国无条件投降,日本成为轴心国最后堡垒。此时,日本军队名义上仍有七百万之众,但实际战斗力已大打折扣。美军空军转战太平洋,柯蒂斯·李梅接掌指挥,推行低空夜间轰炸策略,针对日本本土城市展开密集攻击。这些行动旨在摧毁日本的工业产能和补给体系,避免高空精确投弹的低效问题。 3月9日至10日,超过三百架B-29轰炸机从马里亚纳群岛基地起飞,投放大量凝固汽油弹,针对东京下町区域。轰炸覆盖十五点八平方英里土地,焚毁超过二十六万栋建筑,造成九万多人死亡。 东京作为政治经济中心,四分之一区域化为废墟,工业区小型工厂停产,粮食仓库被毁,导致全国农业产量降至战前六成。民众配给制度进一步紧缩,饥饿问题普遍化。这些打击直接削弱日本的战争持续能力,迫使资源分配转向本土防御。 李梅的空袭行动迅速扩展到其他工业重镇,如大阪、名古屋和神户。这些城市是日本钢铁、机械和造船业的核心,损毁将直接瘫痪战争机器。3月13日晚,274架B-29轰炸机投放1733吨焚烧弹,摧毁大阪八点一平方英里区域,死亡近四千人。6月1日,521架飞机再次袭击,伴随P-51战斗机护航,焚烧三点一五平方英里土地,又造成近四千人丧生。 后续6月7日、15日、26日以及7月多次轰炸,进一步针对残余设施,累计摧毁大阪超过一半面积,逾万人死亡,五十万人无家可归。名古屋在3月11日至19日遭受类似打击,飞机制造厂被夷平,损毁率超五成。神户3月16日至17日和6月5日两次大袭,造船业重创,整体城市损毁比例过半。这些连续行动使日本重工业链条断裂,生产效率急剧下降,无法维持前线补给 与空中轰炸并行,美军启动海上封锁计划,代号“饥饿作战”。从3月27日起,B-29飞机投放一万二千枚磁性水雷,堵塞日本航道,石油运输几乎中断。储备降至战前五成,飞机、舰艇和坦克因燃料短缺而闲置。日本海军已无力开展大规模行动,补给线彻底崩溃。这项行动沉没日本船只吨位超过其他所有海战总和,进口原料锐减,进一步加剧工业瘫痪。 6月,日本高层召开会议,决定将本土转化为防御阵地,动员全民参战,包括十五岁以上男性和十七岁以上女性。这些部队装备简陋,仅有竹矛和自制燃烧瓶,难以对抗现代化军队。日本寄希望于关东军,这支驻扎中国东北的部队名义上七十万人,但精锐已被抽调至太平洋战场,剩余力量经验不足,装备落后,仅一百六十辆旧式坦克。 根据雅尔塔会议协议,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开战。8月9日,苏联发动“八月风暴”行动,一百五十万士兵分三路推进,五千五百辆坦克碾压边境。空降部队率先占领日军后方机场,切断指挥联络。关东军步兵使用小口径火炮反击,但无法穿透苏军装甲,阵地迅速瓦解,大量士兵被俘。这一入侵彻底粉碎日本高层幻想,迫使他们承认本土决战无望。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战争。柯蒂斯·李梅继续空军生涯,直至退休。日本军方领导人面对东京审判,一些人被处决,其他人淡出历史舞台。这些事件显示,日本投降并非单一因素,而是轰炸、封锁和苏联参战的综合结果,而非单纯原子弹威慑。
其实很多人奇怪,二战的时候,日本人都没打下中国,怎么会去轰炸美军的珍珠港,难道日
【67评论】【8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