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东风导弹后,金正恩表情变了,或向中国提一需求! 金正恩看中国阅兵时,眼睛直勾勾盯着开过去的东风-41导弹发射车,手还下意识摸了摸胸前的勋章,这个小动作被懂军事的人抓着了。 再结合朝鲜这几年搞导弹,既有突破也有不少难题,外界都猜,金正恩这次来,说不定会跟中国提几个关键需求,这些需求既符合中朝一直以来的合作路子,又正好能补上朝鲜导弹部队的短板。 这东风 - 41 可不是普通导弹,那是能打到地球上任何角落的硬家伙。60 多吨的体重,却装着最先进的固体燃料,不用像老式导弹那样临发射前还得花几小时灌燃料,汽车开到哪就能打到哪。 最厉害的是它的准头,以前的导弹偏差好几公里都算正常,它却能精确到 100 米以内,带的 10 个核弹头还能分头打不同目标。 这玩意往那一站,就是实打实的安全感,难怪能让见惯了导弹发射的金正恩都挪不开眼。 再看看朝鲜自家的导弹,这些年确实进步不小,去年发射的 "火星炮 - 18" 号称能打到美国,但真要论实战能力,麻烦事还不少。 他们现在用的还是落后的液体燃料,就像用煤炉做饭,得提前半天备好煤生火,等饭菜做好,敌人早就有防备了。 更头疼的是打不准,朝鲜没有精密的测量系统,导弹发射后全靠望远镜观测,就像闭着眼睛扔石头,能不能砸中全凭运气。 去年好不容易把侦察卫星送上天,才算勉强有了双 "近视眼",可比起中国这套成熟的体系,还差得远呢。 所以金正恩这次来,心里肯定揣着事儿。但明眼人都知道,他不会直接开口要东风 - 41 的图纸 —— 中国不可能给,国际规则也不允许。朝鲜真正需要的,是能补上自己短板的 "巧劲" 支持,这从两国一直以来的合作路子就能看出来。 最现实的需求,肯定是导弹燃料技术。朝鲜的液体燃料不仅反应慢,还容易腐蚀弹体,跟中国的固体燃料比起来差了代际。 中国当年搞 "两弹一星" 时,在燃料配方、储存技术上积累了太多经验,这些不涉及核技术的材料科学合作,既能帮朝鲜解决燃眉之急,又不违反国际制裁。 然后是导航和测量系统。朝鲜导弹打不准,一大原因是没有可靠的定位手段,更没有遍布全球的监测站。中国的北斗系统民用信号已经覆盖全球,只要开放适当权限,就能帮朝鲜导弹提高精度。 再帮他们建一套基础的弹道测量数据链,不用再靠望远镜估摸着打,这对提升实战能力作用太大了。这就像给老步枪装个瞄准镜,枪还是那把枪,但威力立马不一样了。 还有人才培养和工业基础。朝鲜的导弹零件总要靠偷偷摸摸从国外买,制裁一严就断了供。中国当年搞 "大三线" 建设时,从矿山到精密加工建立了完整体系,这些经验对朝鲜太宝贵了。 帮他们建几个标准化的精密机械厂,培训一批技术工人,比直接送零件管用得多。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自己能造了才是真本事。 有人担心中国会不会惹麻烦,其实这种合作有讲究。就像邻居家盖房子,我们送点水泥钢筋不违规,但不能直接帮着盖炮楼。 中国一直坚持半岛无核化,支持的都是常规武器领域的防御性技术,这既符合中朝传统友谊,又守住了国际规则底线。 美国总说三道四,但看看他们自己给以色列送了多少武器,谁在真心维护和平一目了然。 从金正恩的角度看,他太需要这样的支持了。朝鲜地域小,连个像样的导弹试验场都没有,每次试射都得小心翼翼怕打到别人地盘。 美国又把航母往半岛一摆就施压,没有过硬的家伙腰杆子挺不直。但光靠自己闷头搞不行,技术瓶颈绕不过去,经济也快撑不住了。中国这套 "体系化发展" 的路子,正是他们最需要学的。 其实这事儿对中国也有好处。半岛稳定了,东北边境才能安稳;朝鲜有了基本的防御能力,才不会被逼到铤而走险。就像老话说的,远亲不如近邻,帮邻居把院墙筑结实点,自己家也安全。 这种合作不是什么秘密交易,而是光明正大的技术交流,既帮了朋友,又维护了地区和平,何乐而不为? 看着东风 - 41 驶过广场时,金正恩摸勋章的动作里,可能既有羡慕,更有期待。朝鲜想要的不只是一两件先进武器,而是能自主发展国防的能力。 中国走过从无到有的路,太明白这种渴望了。所以这次会面,很可能会敲定一批 "量身定制" 的合作项目 —— 不搞虚的,全是能解燃眉之急的真家伙。 说到底,国家间的友谊就像邻里相处,平时互相帮衬,关键时刻才能靠得住。东风 - 41 这样的大国重器,背后是几十年积累的技术体系,这才是真正的底气所在。 金正恩看懂了这一点,所以他需要的不只是导弹技术,更是这套自主发展的 "方法论"。而中国愿意伸出援手,既体现了大国担当,也守住了战略底线,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未来半岛局势怎么走,就看这次能不能把 "好钢用在刀刃上" 了。
一个奇怪的现象。欧美都不在研发高超音速导弹,为什么中国却要不断加大力度研发?
【258评论】【24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