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万德军被十倍之数的苏联红军包围,苏军派人去劝降,没曾想,施特默尔曼

风景繁华 2025-09-11 13:43:15

1944年,6万德军被十倍之数的苏联红军包围,苏军派人去劝降,没曾想,施特默尔曼将军却一口回绝:“军人只有战死沙场,没有所谓的被俘!”随后,年近60岁的他,端起枪就冲了上去,看着这一幕后,德军士气大增,到最后居然有4万人成功突围,只是施特默尔曼却永远留在了那里![舔屏] 事情要从1944年1月说起,苏军在科尔松地区发动攻势,成功包围了德军第11军和第42军共计6万余人,希特勒严令包围圈内部队死守待援,同时命令曼施坦因元帅率装甲部队前往救援。 然而冬天异常温暖,大地解冻后到处是泥泞,德军装甲部队行进困难,经过半个月的激战,救援部队弹药耗尽,曼施坦因被迫发电告知包围圈内的施特默尔曼,援军已无力继续前进。 收到这份电报后,包围圈内的德军陷入绝望,苏军抓住时机派出劝降代表,开出了相当优厚的投降条件,一些参谋开始动摇,毕竟在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下,继续抵抗似乎毫无意义。 施特默尔曼礼貌地接待了劝降使者,但在听完条件后坚决拒绝投降,更让人意外的是,当希特勒派专机前来接他时,这位上将选择让飞机运走重伤员,自己留下与部队共进退。 突围计划定在夜间进行,当时气象预报显示将有暴风雪,施特默尔曼做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让最精锐的党卫军“维京”师担任突围先锋,而他本人将率领部队担任最危险的断后任务。 这个安排让所有人震惊,按照德军惯例,高级指挥官应该在相对安全的位置指挥作战,而不是亲自担任断后重任,但施特默尔曼的态度非常坚决。 他对那些请求替代他执行断后任务的年轻军官说:“你们还年轻,应该有机会回到家乡,这是我的决定,也是我的责任。” 暴风雪如期而至,6万德军开始了绝望的突围行动,他们必须突破苏军50万大军构筑的多层防线,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价。 最困难的时刻出现在渡河环节,冰河阻挡了去路,工兵们冒着枪林弹雨架设临时桥梁,许多士兵在过河时中弹坠入冰水,但突围行动仍在继续。 激战持续了整个夜晚,德军凭借绝境中爆发的战斗意志,硬是撕开了一道口子,到天亮时,约4万人成功突破包围圈,但施特默尔曼和他的断后部队永远留在了那片雪原上。 战后苏军清理战场时,第二方面军司令科涅夫元帅在一处高地发现了施特默尔曼的遗体,这位德国上将保持着冲锋姿势倒在血泊中,手中还握着一支普通步枪。 科涅夫被这一幕深深触动,作为身经百战的指挥官,他很少见到如此高级别的军官亲自参与最前线的战斗,出于对对手的敬意,科涅夫下令以军礼安葬施特默尔曼。 在墓前,科涅夫立下了一座十字架,上面刻着简短的铭文,这个举动体现了战场上超越敌我关系的相互尊重,也见证了军人之间的惺惺相惜。 施特默尔曼的选择在当时看来似乎不够理性,作为高级指挥官,他本可以选择投降或者接受希特勒的撤离安排,但他的决定最终拯救了4万名士兵的生命。 这种“身先士卒”的领导方式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当士兵们看到指挥官愿意与他们同生共死时,整支部队的士气得到了极大提升,这成为突围成功的重要因素。 从管理学角度看,施特默尔曼展现了真正的领导力精髓,在最危险的时刻,他没有选择躲在后方发号施令,而是冲到最前线与部队并肩作战,这种“跟我上”的姿态比任何激励演讲都更有说服力。 虽然德军最终失败,但施特默尔曼的行为赢得了对手的尊重,这说明即使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人性的光辉仍然能够跨越阵营界限。 这场战役留给后人最深刻的启示,或许不是军事战术的成败得失,而是关于责任、牺牲和领导力的思考,当一个人愿意为了他人的生存而献出自己的生命时,这种精神力量往往能够创造看似不可能的奇迹。 网友热评: “60岁老头带着兄弟们往死里冲,换现在多少领导早躲办公室了!” “最后冲出去4万人,自己却留在雪地里,这对比太扎心了” “苏军都给将军立碑了,可见对手也敬重硬骨头” “把重伤员先送走自己断后,这格局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如果换作是你,会像施特默尔曼将军那样选择断后吗?为什么?”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选择。 信源:美国陆军军事历史研究部

0 阅读:1
风景繁华

风景繁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