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是白起军事生涯的巅峰,也是他命运转折的开端。当时,赵国中了秦国的反间计

另子维好故事 2025-09-12 03:17:51

长平之战,是白起军事生涯的巅峰,也是他命运转折的开端。当时,赵国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了经验丰富的廉颇。白起抓住这个机会,诱敌深入,最终将四十万赵军围困。史书记载,他下令坑杀了这四十万降卒,只留下二百四十名少年军卒回国。这一战,让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   白起的辉煌战绩,却也埋下了隐患。四十万降卒的鲜血,让他 “人屠” 的名号传遍天下,也让其他诸侯国对他既畏惧又憎恨。更重要的是,这空前的战功,引起了秦国朝堂内部的嫉妒,尤其是宰相范睢。范睢本就心胸狭隘,看到白起的声望日隆,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心中的不满悄然滋生。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想乘胜追击,一举灭掉赵国。可就在这时,赵国和韩国派来了使者苏代。苏代深知范睢的心思,他带着重金找到范睢,挑拨道:“白起要是灭掉赵国,功劳必定超过您,到时候位列三公,您还能稳坐相位吗?” 范睢被说动了,于是向秦昭襄王进言,以秦军疲惫为由,请求暂时罢兵。   秦昭襄王采纳了范睢的建议,下令白起撤军。白起得知后,十分不满,他认为这是灭掉赵国的最佳时机,却被范睢破坏了。从此,他与范睢之间产生了深深的隔阂,对秦昭襄王也有了怨言。这种不满,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八个月后,秦昭襄王再次下令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这次任命的将领是王陵。可王陵远不如白起善战,加上赵国上下同仇敌忾,还有魏国和楚国的援军,秦军打得十分艰难,损失了二十多万士卒。   秦昭襄王这才想起白起,想让他接替王陵。可白起却拒绝了,他分析道:“邯郸城防坚固,诸侯援军已到,而且秦军经过长平之战,伤亡过半,国力空虚,此时攻打邯郸,胜算不大。” 其实,除了这些客观原因,他心中的怨气也是重要因素。   秦昭襄王不甘心失败,几次三番催促白起领兵,甚至让范睢亲自去请。可白起不为所动,还称病不起。更糟糕的是,当秦军战败的消息传来,白起竟还得意地说:“看吧,当初不听我的话,现在落得这般下场。”   这话传到秦昭襄王耳中,龙颜大怒。他觉得白起太傲慢了,简直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在秦昭襄王看来,白起的功劳再大,也是秦国的臣子,岂能如此抗命?盛怒之下,他下令将白起贬为普通士卒,逐出咸阳。 白起被押送到咸阳以西十里的杜邮时,秦昭襄王的怒气仍未平息。他召集大臣商议,说:“白起被贬,还心怀不满,说了不少对我不敬的话,该如何处置?” 范睢等人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纷纷主张严惩。   很快,使者带着一把利剑来到了杜邮,赐给了白起。白起看着这把剑,回想起自己一生的征战,从无败绩,为秦国夺取了大片土地,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他仰天长叹:“我何罪之有,竟落得这般结局?” 片刻之后,他似乎想通了,喃喃自语:“或许是我坑杀了四十万降卒,罪孽深重,这是报应啊。” 说完,他拿起剑,自刎而亡。     白起的悲剧,令人扼腕。他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却缺乏政治智慧。他不懂得朝堂上的明争暗斗,不明白功高震主的危险,更不懂得如何在适当的时候收敛锋芒。他与范睢的争斗,与秦昭襄王的对抗,最终将自己推向了绝路。

0 阅读:15
另子维好故事

另子维好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