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著名收藏家赵泰来放弃中国国籍加入英国,在英国的他每天都以捡垃圾度日,所有人都对此十分疑惑,二十年后,他的秘密被揭开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1年,一则消息在广东东莞引发轩然大波,当地人赵泰来,竟然放弃了中国国籍,毅然转投英国,这一举动让亲友震惊,也让不少人愤慨,更令人讽刺的是,他在英国的生活看似落魄不堪,衣着破旧,整日徘徊在街头巷尾,捡拾废弃的木板与纸箱,被人视作乞丐。 赵泰来的身世颇为特殊,他出生于1954年的东莞虎门,一个书香世家,其曾祖父伍廷芳,是晚清有名的外交官,家族也因此积累了丰厚的文化与经济资源,自幼耳濡目染,他对书画与古董充满兴趣。 但命运并未眷顾他,十五岁时,父母相继离世,他成了孤儿,远在香港的姨妈郑月娥得知消息后,将他接到身边抚养,并鼓励他跟随画家学习,少年在艺术氛围里逐渐成长,养成了细致与执着的性格。 转折点出现在1981年,姨妈病重弥留之际,交给他一封信和一把钥匙,告诉他在英国有一处庄园,那里藏着家族守护多年的秘密,次年他按图索骥,来到伦敦郊外,推开那扇沉重的铁门,一股混杂着尘土和霉味的气息扑面而来。 昏暗的光线下,成排的木箱静静摆放,当他撬开其中一个,眼前的景象令他屏息,不是珠宝黄金,而是数量庞大的中国古代文物,青铜器、瓷器、玉器、书画,甚至还有罕见的唐卡,总数超过六万件。 这一刻,他没有喜悦,反而感到肩上压下了一座大山。这些本应属于民族的珍宝,正孤独地流落在异乡。 如何让文物回到祖国,成了他此后生命中唯一的课题,彼时香港尚未回归,国际法律与身份的限制,使他以中国公民身份几乎不可能完成这项任务,他最终做出一个令众人误解的决定:放弃中国国籍,转入英国籍。 这一消息传回国内,立刻掀起巨浪,有人骂他贪图享乐,有人斥责他背弃祖国,亲友不再联系,昔日伙伴远远避开,赵泰来没有辩解,因为这正是他守护文物的掩护。 在英国的二十年里,他选择最不起眼的方式生活,他没有住在条件优越的住宅,而是留在靠近地窖的旧房子,为了给文物寻找合适的包装,他常常穿着破衣烂衫在伦敦街头翻找废弃的纸板和泡沫。 在别人眼中,他与乞丐无异,但在他眼里,那些都是保护国宝的材料,日复一日,他独自在阴冷潮湿的地窖里清点、除尘、修复、分类,再小心翼翼地打包。 一次搬运一尊沉重的青铜器时,他的脚趾被砸得粉碎,更多的时候,是资金带来的煎熬,修复、恒温设备、运输、关税,每一笔都高昂到令人绝望,他不断卖掉房产,甚至连家人也不得不忍受简陋的生活。 1995年起,他开始尝试运送,为了躲避盘查,他巧妙地将珍贵器物藏于废旧电器之中,每一批货物运回国内,他都要在捐赠书上郑重地按下红手印,历时二十年,六万多件文物最终被分批送回中国,进入广州艺术博物院、盐城博物馆、番禺宝墨园等机构。 专家鉴定,其中国家三级以上珍品就有上百件,总价值以十亿计,面对这份成果,他不居功,不索取,拒绝巨额补偿,只淡淡表示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二十年的孤独,换来的是民族记忆的归来,那些被视作流亡见证的青铜器与书画,终于在祖国的土地上安稳下来。 人们这才明白,那些年他所承受的嘲讽与冷眼,只是因为他把民族的未来放在了个人之前,赵泰来的经历,成了一段特殊的注脚,他证明了真正的爱国,不是言语上的高声呼喊,而是默默无闻的坚守。 当人们再提起这位广东男子时,眼里已不再有讽刺与不解,而是发自内心的敬意,从1991年的背叛骂名,到二十年后的骄傲泪水,他用行动诠释了一个简单的信念,让漂泊的文物回到祖国,就是他此生最大的使命。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华侨6万件文物捐国家 如今在广州默默当“义工”——光明网
1991年,著名收藏家赵泰来放弃中国国籍加入英国,在英国的他每天都以捡垃圾度日,
历史趣闻星
2025-09-12 03:53:01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