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手下不是没有能人,谋士刘玄初告诉吴三桂,不要杀永历帝,吴三桂不听,跑到缅甸

芸霄记史 2025-09-12 09:36:45

吴三桂手下不是没有能人,谋士刘玄初告诉吴三桂,不要杀永历帝,吴三桂不听,跑到缅甸把永历帝杀了。刘玄初又提醒他,不要主动上书撤藩,真要是康熙同意,那麻烦就大了。吴三桂还是心里拧着,执意送了奏折上去。康熙朱笔一批,同意撤藩,吴三桂看到圣旨的那一刻,心里直接凉透。     吴三桂早年追杀永历帝,本以为能给清廷一个忠心的证明,换得放心托付,但正是那一剑断掉了自己最后的筹码,刘玄初当时就反复劝说,如果永历帝这面明王旗帜还在,朝廷就还顾虑三分,轻易不敢动他。   可吴三桂不耐烦,觉得留着南明皇帝就是后患,于是亲自把人抓回来勒死,结果是,康熙看到他手里已经没有筹码,还能活的价值也没了,接着收紧了权力,这才引出了后来的撤藩风波。     当撤藩圣旨落地,吴三桂才发现局面已由不得他选择,乖乖交权回关外,他就是砧板上的鱼,不听话就等死,可要是真的举兵,准备又不足,没盟友没声势,仓促起事风险极大,他被逼到这一步,才决定孤注一掷,走反抗这条路。     既然造反,怎么打出旗号就成了大问题,刘玄初一再劝他,找个朱家后人出来,打“反清复明”的大旗,这样才容易聚拢人心,无论地方士绅,还是底层百姓,这面旗帜都有号召力。   可吴三桂根本不愿意做别人的陪衬,他早就盯着那个皇位,直接自立改朝换代,建了个“周”,眼下他的野心彻底暴露,原本可能站出来帮他的读书人和百姓反而疏远,对他骂声不断,旧账新怨全翻出来,“三姓家奴”的称号更是钉死在他身上。   虽然失了民心,但起兵之初,吴三桂凭借兵强马壮还是打出了声势,大军一路南下,拿下湖南,锋芒直逼长江,按理说,这本该是最关键的时机,渡江之后就是半壁江山。   刘玄初和许多将领都捶胸顿足,催着他立刻跨江作战,但面对天赐良机,吴三桂的心思却动摇了,他打算在湖南稳住,再和清廷讲条件,做个“划江而治”,自以为能逼康熙承认这个局面,可他忘了,真正的战场上,没有谁会给等机会。     就在他拖延时,康熙已经调集力量,部署反击,耿精忠和尚之信原本响应起兵,但见吴三桂迟迟不动,纷纷投降清廷,失去盟友的支持,吴三桂的孤军逐渐陷入困境。   等到清军包围衡州城时,他想再图转机为时已晚,此时的他,登基称帝不过是最后的挣扎,很快就在兵败与病痛中死去。     吴三桂一生的败局几乎都是一步步自己埋下的,他不是没机会,也不是没人提醒,而是每到关键时刻,不愿意听进劝告,每次摆出自以为精明的决定,结果全是反作用。   吴三桂最大短板就是心胸窄、眼界局限,手下谋士的再厉害,好言也难劝该死的”鬼”!

0 阅读:212

猜你喜欢

芸霄记史

芸霄记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