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女子前往内蒙古旅游,她搭乘4184列车时发现,列车停靠的许多站点没有站台,乘客只能踩着杂草上下车。 女子看着很新奇,边拍摄后发到网上。 从火车序列号便能知晓,这是一趟慢车,其实内蒙古也有高铁和动车。 当地铁路局回应称:这样的上下车点名为乘降点,主要为林区居民服务。 视频发出来后,评论区一下就热闹起来。有人说这也太“原始”了,连个正经站台都没有,万一刮风下雨或者冬天积雪,老人小孩上下车多不方便;也有人觉得挺有意思,说这是“开往森林的慢火车”,透着股原生态的亲切感。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内蒙古地域广得很,不像南方城市那样村镇密集,林区里的居民住得特别分散,有时候几户人家就守着一片林子,要是每个地方都修正规站台,不仅成本高,日常维护也麻烦。 我之前听朋友讲过,她老家就在内蒙古林区,以前没这趟慢火车的时候,买袋盐都得骑着摩托车跑几十公里,遇上大雪封路,半个月都出不了山。后来这趟慢车开通了,虽然站站停、速度慢,但对林区居民来说就是“生命线”。有次她奶奶生病,就是靠着这趟车及时送到旗里的医院,要是等高铁或者长途汽车,说不定就耽误了。而且这趟车票价特别便宜,从起点到终点全程才几十块,比坐汽车还划算,居民们拉着自家种的土豆、蘑菇去镇上卖,也靠这趟车省了不少运费。 不过话说回来,网友担心的问题也不是没道理。没有站台,乘客上下车确实有安全隐患,尤其是早晚光线暗的时候,很容易踩空。之前就有居民反映过,希望能在乘降点加个简易的台阶或者路灯,哪怕只是铺块水泥地也行。铁路局说主要为林区居民服务,这话没毛病,但服务也得跟着需求升级啊。慢车的核心是方便居民,要是安全问题没解决,反而会让这份“方便”打折扣。 现在内蒙古的高铁确实越来越多了,从呼和浩特到包头、赤峰这些大城市,最快一两个小时就能到,年轻人出差、旅游都爱选高铁。但对林区里的老人、农户来说,慢火车的意义不一样,它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更像是连接山里山外的“传送带”,运走的是农产品,送来的是生活必需品,有时候还能帮着居民捎带个包裹、传递个消息。这种“慢”,其实是为了满足特定人群的“急”,要是因为追求速度和现代化,把这种便民的慢火车给取消了,反而会让林区居民的生活变得不方便。 当然,也不是说慢火车就该一直“土”下去。乘降点没有站台,或许可以考虑加些简单的安全设施,比如在杂草多的地方铺几条石板路,或者装个简易的扶手,成本不算高,却能大大提升安全性。毕竟便民服务,既要保“便利”,也得保“安全”,这样才能让慢火车既留住烟火气,又能跟上大家对生活品质的需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吵翻天!广东广州,一对夫妻和别人合租了一套房子,前不久两人生了个孩子,本来还高高
【1评论】【1点赞】
用户10xxx46
保护大自然 自然生态 从你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