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位百岁老人,老伴离世后卖掉名下房产,她把六个子女喊来家里,说这钱是大家的,

一只冰冰 2025-09-12 16:27:52

上海一位百岁老人,老伴离世后卖掉名下房产,她把六个子女喊来家里,说这钱是大家的,自己活不了几年,也不想留麻烦。她说她早就想好怎么分,哥哥姐姐一个不少,小儿子要少一点。 她语气很平静,但小儿子脸色变了,坐在沙发边上,半天不吭声。 老人的房子卖了将近3000万,一套老公房换来的实打实现金,她说平均分不合适,因为小儿子以前已经拿过一套房了。 据当事人家属回忆,2002年老伴去世后,名下留下五套房产,老人怕日后扯皮,叫来所有子女,大家签了个字,说好是“平分”。 这份《家庭协议》白纸黑字,说得也确实清楚:将来五套房大家都要一起决定怎么分配,不能一个人私下操作。 那会儿兄弟姐妹还都说得上话,现场签了字,也没谁提意见,老太太挺放心,连协议都复印了三份,一人一份,说以后不要吵架。 但没撑几年,小儿子动了手脚。 2009年前后,小儿子偷偷把其中一套单位公房的承租人变成了自己名字,没跟母亲打招呼,也没跟兄姐商量。 老太太后来是听社区一个认识的工作人员提起的,说租户信息变了,她一查,果然是小儿子改的名。 她没当场翻脸,但心里记下了。 几个哥哥姐姐也都知道这事,虽然有点膈应,但想起是小弟弟,也没多说,有个哥甚至还劝其他人“算了吧,他日子也不容易”。 老太太没说不公平,但心里清楚,账是要算的,时候不到。 2021年,老太太卖掉自己那套市区老房子,整整入账将近3000万,她又把孩子们都叫回来,说是时候兑现当年的协议了。 那天她按着一张纸念,一开口就说:“你们都知道他当年干的事,我没说,是忍着。” 她给了每个大儿子大女儿400多万,转账当天还打了电话确认到账,小儿子只收到了200万。 小儿子当场质问:“你这不叫分,是偏心。” 老太太没回避,说你早就偷偷独占一套房子,现在又来要平分钱,我心里不服。 小儿子辩解,说那房子又不是商品房,租着住的,又不是值几百万的产权房,跟卖掉这套不能一块算。 老太太只说了一句:“你换个角度想想,别人都遵守约定,就你先动的。” 不久之后,小儿子把老母亲和五个兄姐全告上法院,说老太太违约,要依法平分售房款。 一审法院查了家庭协议原件,确认大家当年确实签过,但也注意到小儿子占的那套房没有产权,只是承租权。 法院认为,虽然小儿子没守约,但老太太给少分钱的理由,是建立在一个没产权的公租房上,两码事。 所以,一审判定老太太得补齐那两百多万差额,另外公租房的事另案处理。 老太太不服,说你们不能只看有没有产权,他偷偷改名这事大家都知道,我不能装没发生。 她上诉了,五个哥哥姐姐也联名提交了异议材料,要求二审重新审查协议履行的背景。 二审合议庭拿到材料后,重新听取了各方证词,也调取了相关房屋评估报告。 合议庭注意到,老太太已经针对那套公租房发起过单独起诉,并完成了评估申请。 法官认为,如果把协议拆开理解,一边按字面平分钱,一边放任有人私改房产信息,那等于默认协议没效力。 二审依据《民法典》第577条,认定小儿子擅自更名属于违约,其他家庭成员有权据此调整利益分配。 判决书提到,即使加上少分的钱,小儿子现有的居住权益仍等值于“整体均分”,所以老太太当年的分配逻辑,并无过错。 最终,法院驳回了小儿子的上诉请求,而李奶奶也撤回了那起关于公租房的分割起诉,算是就此结案。 信息来源:本文信息综合自公开报道(2025年9月) 目前还没结果,她说就算自己没几年了,也不能睁眼看这个家被小事掀翻。

0 阅读:451
一只冰冰

一只冰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