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未经允许下,擅自做了个重大决定,在《新闻联播》播出之后安排了一段30秒的广告,广电部部长知晓后,愤怒道:“怎么回事?杨伟光怎么能这样做!” 1993 年,国内的媒体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大变革,广告收入对各大媒体越来越重要。 央视作为全国最重要的电视台,在广告方面却遇到瓶颈。 当时,央视很多节目都有广告,但《新闻联播》一直不插广告,唯一的广告只有紧接着的《天气预报》里一条 5 秒的小广告。 这个时候,央视台长杨伟光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在《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之间尝试加广告。 杨伟光1935年11月出生在广东梅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里条件不好,靠政府助学金才能完成高中。 他勤奋好学,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当时全国只录取 28 名学生,他就是其中之一。 1958 年北大新闻专业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61 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正式开始新闻职业生涯。 在央广工作的 24 年里,他从普通编辑、记者做到副台长。 1982 年,他提出“全台共同办好新闻部”的理念,当时央广的新闻大部分是转发报社和通讯社的稿件,独家新闻少、重大新闻也少,他带领同事努力挖掘新闻素材,推出一系列有分量的报道。 1985 年 7 月,杨伟光调到央视当副台长,主管电视新闻。 那年春晚直播出现过失误,央视受到批评,原广电部领导决定从电台派一位副台长来加强管理。 杨伟光之前写的文章《广播会被电视冲垮吗?》给当时部长吴冷西留下印象,所以得到了这个机会。 上任后,他用两个月时间调研央视新闻,发现新闻时效慢、报道面窄、信息量少,于是提出“快、短、多”的策略:新闻更快、短小多信息,同时优化新闻结构,减少一些会议、外事和生产类新闻,增加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新闻,让节目更有看头。 1991年,杨伟光正式成为央视台长。 他提出把央视建成“世界一流大台”的目标,坚持“新闻立台”。 在他的领导下,央视开始一系列改革。 1993 年,广告部主任告诉他,企业对广告投放的需求很旺盛,尤其是《天气预报》的5秒广告,竞争激烈。 杨伟光考虑到台里的收入和节目质量,决定在《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之间增加30秒广告。 这个决定没有报上级,就直接实施了。 播出后,广电部部长知道了,气得打电话质问他:“怎么能这样!《新闻联播》是什么节目,能随便加广告吗?” 杨伟光解释说:“我们只是把广告放在新闻和天气之间,不是在新闻里,而且目的是增加收入、提升节目质量,先试试效果。” 部长听了没有追究,只叮嘱他注意社会反响。 观众方面,有人觉得新鲜,多了解产品信息不错,也有人抱怨节目被打断,但总体没有出现大规模抵制。 广告播出后效果明显,很多企业发现这个时段价值很高,纷纷要求投放。 半年后,杨伟光把广告时长增加到 1 分钟。 1994 年,他又决定用招投标方式决定谁能投放广告,公开透明,谁出价高谁就能投,这一做法在广告界和电视界引发讨论,但很快证明非常成功。 除了广告创新,杨伟光在节目创新上也有成就。 他推动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实话实说》等知名栏目诞生,为中国电视新闻树立了标杆。 1994 年 5 月,杨伟光还担任了广播电影电视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兼央视台长。 1999 年 2 月,他离任央视台长,但之后仍活跃在传媒领域,成立公司、担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参与策划拍摄了《雍正王朝》《太平天国》《家有儿女》等多部作品。 《家有儿女》的创作中,他从剧情、角色到剧本提纲都亲自把关,连剧名也是他最终确定的。 杨伟光还曾任政协第九、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及常务委员,担任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 他著有《电视论集》《电视新闻论集》《电视改革论集》,总结了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后来媒体人提供借鉴。 2014年9月20日,杨伟光因病去世,享年79岁。 杨伟光的一生,无论在央广还是央视,他都用自己的洞察力和领导力推动中国电视新闻发展。 他在广告改革和栏目创新上的贡献,对央视乃至整个电视行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让人记住了他敢于突破、敢于创新的精神。 信源:人民日报
“上央视新闻了!”男子在高铁上睡着了,突然响起一则紧急广播,男子本来很烦,可当听
【71评论】【1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