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他与日军死战4天4夜,然而战斗刚结束,就被拉到棺材面前枪毙,临死之前

吴术轩说 2025-09-13 09:34:07

1937年,他与日军死战4天4夜,然而战斗刚结束,就被拉到棺材面前枪毙,临死之前他连叹三声。 他就是晋绥军第一位被枪毙的军长李服膺,作为抗日名将,他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

一声枪响,打断了李服膺的生命,也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悲剧。1937年10月的一个深夜,在太原"绥靖"公署大堂内,阎锡山高坐在中央,亲自担任审判长,两侧坐满了军法官、陪审官和宪兵司令等数十人。被告席上站着的,正是刚从天镇抗日前线撤回的61军军长李服膺。 这位1890年出生于山西崞县贫苦农家的军人,从保定军校第5期步兵科毕业后,跟随阎锡山已近二十年,曾被称为阎锡山麾下的"十三太保"之一。然而此刻,他却被扣上了"擅自撤防败逃"的罪名,面临生死审判。 "军长,您为何擅自撤离阵地?"阎锡山的声音在大堂中回荡。 李服膺一反往日唯命是从的常态,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电报,正是阎锡山亲自下达的"相机撤退"命令。这一幕令阎锡山脸色大变,但随即又换上了爱莫能助的口吻:"今日处办你,实让我伤心,但我不能因私害公。你的家,你的儿女,有我接济,你不用顾虑。"话音未落,阎锡山便匆匆离席,从后门疾步而去。 就这样,这位率领61军在天镇与日军血战十余日的军长,被押往大校场行刑。警卫营连长康增父亲曾在李服膺手下当兵,对这位军长的冤情一清二楚。在扣动扳机前,康增面对李服膺,嘴唇颤抖着连说三声"对不起",才咬牙完成了这残忍的任务。 回溯一个月前,李服膺率领的61军刚刚经历了惨烈的天镇保卫战。在日军飞机、大炮的猛烈轰炸下,61军的425团在罗家山和李家山阵地苦战四个昼夜,9个连长中8个伤亡,全团伤亡过半;400团在盘山阵地上,2营营长高保庸战死沙场,1营营长席宝山负伤不下火线,甚至有一个营和部分山炮连官兵被日军炮火活埋;399团团长张敬俊更是带领全团坚守天镇城七天之久,在城内与日军展开惨烈巷战,拒绝了县长放弃守城的请求。 在这场血战中,李服膺几乎每天都前往前线督战,无论是天镇还是阳高,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按照阎锡山的命令,带领61军完成了"坚守三天"和"续守三天"的任务,直到收到"撤退"的电报,才带领残部有序撤离。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尽职尽责的将领,在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却迎来了自己生命的终点。 若要理解李服膺的悲剧,就不得不提起他与阎锡山之间那场早已埋下伏笔的政治游戏。这一切要追溯到1934年,阎锡山以在晋北修筑国防工事为名,向南京国民党政府申请了一笔巨款。他随后指派李服膺率61军前往天镇县一带负责修筑工事,这些工事对于保卫山西东北部的咽喉要道至关重要。 然而,李服膺到达天镇后却发现了令人震惊的事实:从太原领来的施工材料严重不足,特别是钢筋、水泥等重要建材,实际数量甚至不到计划数的百分之一。更糟的是,建筑机器和工具几乎没有,再加上塞外寒冬、滴水成冰的恶劣环境,许多民夫和工兵的津贴还被层层盘剥克扣。在这样的条件下,工程进展缓慢,直到1937年日军进攻时,防御工事仅完成了约40%。 当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李服膺奉命率61军进入天镇盘山阵地。阎锡山当时向蒋介石承诺正在积极部署"大同会战",然而这只是一个空头承诺。实际上,阎锡山让李服膺的部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匆忙上阵,却给他下达了"坚守3天"和后来的"续守3天"的苛刻命令。 李服膺在完成阻敌任务后接到了撤退命令,但在应县雁门关途中,突然收到阎锡山命他赴太和岭口参加军长级会议的电令。此时,身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傅作义察觉情况不对,紧急给李服膺发电报,劝他不要前去。傅作义与李服膺是保定军校时期的同窗,两人并称"十三太保",情同手足。他清楚天镇失守后,蒋介石对阎锡山施加了巨大压力,阎锡山为了推卸责任,极有可能拿李服膺做替罪羊。 李服膺的部属们也纷纷劝阻,担心阎锡山阴险狡诈,此去凶多吉少。然而,李服膺在军旅生涯中养成的服从命令的习惯和对自己无愧于心的信念,让他决定赴会。他认为自己完全按照命令行事,既带领部队在天镇奋战,又严格遵照阎锡山的指示撤退,无需逃避。 李服膺的判断失误了。他一到会场就被宪兵扣押,匆忙组成的高等军事法庭宣布次日审判他。在审判中,当阎锡山质问他为何擅自撤离防线时,李服膺掏出了阎锡山下达的电报,这让阎锡山顿时手足无措。 此外,当阎锡山追问防御工事为何没有修好时,李服膺直言不讳地回答:"没有材料。"这一回答如同当众给了阎锡山一记耳光,暴露了他贪污挪用国防工事款项的事实。阎锡山恼羞成怒,却又无法反驳,只好匆匆离席,让手下将李服膺带往刑场执行死刑。 在李服膺死后,天镇失守、"大同会战"未能实施的责任被全部推到了他身上,阎锡山也成功地向蒋介石和各界爱国人士交代了一个"叛国罪犯"。

0 阅读:295

猜你喜欢

吴术轩说

吴术轩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