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来了,确实挡都挡不住。我国发现了一个横跨四川、青海、西藏、新疆四个省区,绵延长达2800公里“亚洲锂腰带”,并已经找到多个大型和超大型锂矿,探明量650余万吨,资源潜力超3000万吨。 9月10日,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这条横跨四川、青海、西藏、新疆四省区,绵延2800公里的“亚洲锂腰带”正式进入公众视野。 说起锂,很多人只知道它是手机电池里的成分,却不知道它早已成为全球新能源竞争的“战略砝码”。 一辆续航500公里的纯电动汽车,电池包需要消耗约10千克碳酸锂。 如果按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3000万辆计算,仅这一项的锂需求就突破30万吨。 可尴尬的是,我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却长期“捧着金饭碗要饭”。 2022年,这场资源依赖的危机彻底爆发。 受全球供应链波动影响,碳酸锂价格从每吨5万元一路飙升到60万元,相当于每辆电动车的电池成本凭空增加了5万元。 当时不少车企被迫暂停部分车型生产,甚至出现“买得起矿、造不起车”的窘境。 而全球锂资源的分布更是“僧多粥少”,已探明的9800万吨锂储量(金属锂当量)中。 70%攥在智利、澳大利亚、阿根廷手里,这三个国家不仅控制着资源,还掌握着锂价的定价权。 我国虽能排到全球第四,但过去找到的锂矿要么品位低,要么开采难度大,始终成不了气候。 直到“亚洲锂腰带”的出现,这一局面才被彻底打破。 早在20世纪50年代,地质队在川西甘孜州勘探时,就发现岩石里的锂含量异常。 但当时我国对锂的需求极少,加上技术有限,这些线索就像埋在地下的宝藏,暂时被遗忘了。 21世纪初,新能源产业的兴起让锂的价值凸显,地质工作者们重新踏上这片高原。 如今,“亚洲锂腰带”上的每个矿区都有了实打实的成果。 四川甲基卡矿区已探明氧化锂资源量超400万吨,品位和澳大利亚最优质的矿脉不相上下。 青海柴达木盆地的卤水锂,折合成碳酸锂有千万吨级。 西藏扎布耶盐湖的锂浓度全球罕见,冬天不用加热就能晒出锂盐。 有了资源,还得有本事把它“挖”出来。 过去,我国的提锂技术一直是短板,提锂成本居高不下;低品位的锂云母矿,提取率不到30%,剩下的全成了废料。 为了攻克这些难题,科研团队在实验室里熬了无数个通宵。 在青海盐湖研究所,工程师们研发出“锂离子选择性吸附剂”,让锂的回收率从45%提升到75%,成本直接降到3万元/吨以内。 在江西宜春,企业研发的“低温焙烧+浸出”技术,让锂云母的提锂率突破80%,还能把剩下的矿石加工成建筑材料,实现“零废料”。 以前没人要的低品位锂云母矿,现在成了香饽饽;青海的盐湖提锂厂,每年能产出10万吨碳酸锂,足够装100万辆电动车的电池。 不过,“亚洲锂腰带”大多位于青藏高原,这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被称为“亚洲水塔”,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于是在川西甲基卡矿区,企业专门修建了“生态修复区”。 每开采1亩矿,就同步修复2亩土地。 他们用当地的耐寒草种,在矿坑周围种上了高山柳和沙棘,现在矿区的植被覆盖率已经恢复到85%以上。 除此之外,当地修了一条专用的货运公路,还配套建设了光伏电站,既解决了运输问题,又实现了清洁能源供电。 青海的盐湖提锂厂,更是直接把光伏板建在盐湖边,白天用太阳能发电提锂,晚上把电储存在电池里,形成了“光伏+提锂+储能”的循环模式。 最重要的是,随着“亚洲锂腰带”进入规模化开发,它给中国带来的,远不止是锂矿储量的提升。 预计到2030年,这条“腰带”每年能产出35万吨碳酸锂,相当于2025年全球锂供应量的四分之一。 到时候,我国不仅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还能成为全球锂资源的重要供应国,从过去的“被动买矿”变成“主动定价”。 这意味着,中国正在从“资源大国”向“技术强国”转变,在全球新能源竞争中掌握更多话语权。 也让我们从被“卡脖子”的困境,到成为全球锂资源的重要一极。 信息来源:中华工商时报2025-09-11发布:向科技要资源,我国发现2800公里“亚洲锂腰带”
国运来了,确实挡都挡不住。我国发现了一个横跨四川、青海、西藏、新疆四个省区,绵延
拾九观人间
2025-09-13 11:42:0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