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关羽在前线苦战之际,后方南郡太守麋芳和公安守将士仁却出人意料地投降了东吴吕蒙。

闻史忆今阁 2025-09-13 15:08:35

当关羽在前线苦战之际,后方南郡太守麋芳和公安守将士仁却出人意料地投降了东吴吕蒙。这一背叛直接导致荆州失守,关羽败走麦城,最终被杀。 最令人费解的是麋芳,这位曾拒绝曹操“彭城相”官职的刘备老臣,在家财万贯时资助刘备,在刘备最落魄时都不离不弃的铁杆支持者,为何会在刘备集团最强盛的时候选择背叛? 麋芳不是一般人家的子弟。《三国志》记载其“祖世货殖,僮客万人,赀产钜亿”,用今天的话说,他就是个家里有矿的富二代。 在刘备还织席贩履、四处奔波的时候,麋芳兄弟已经看中了这支“潜力股”,不仅倾尽家财资助,还把妹妹嫁给了刘备。 曹操曾看中麋芳的才能和财富,表荐他为彭城国相(相当于郡守,二千石的高官)。面对势力远大于刘备的曹操,麋芳却拒绝了这个诱惑,继续跟随刘备过颠沛流离的生活。 从商业投资角度看,麋芳兄弟对刘备的投资风险极高。刘备屡战屡败,多次全军覆没,但麋芳始终没有撤资转投。这已经超出了普通商人投资的范畴,更像是真正的认同与追随。 刘备入主益州后,集团内部权力结构发生了微妙变化。糜竺被拜为安汉将军,地位甚至在诸葛亮之上,而麋芳则被派往荆州担任南郡太守。 表面上看,南郡太守是重要职位,但实际上麋芳远离了刘备集团的权力中心成都。更糟糕的是,他必须与心高气傲的关羽共事,而关羽压根没把他放在眼里。 关羽为人“亲小人而远士大夫”,这里的“小人”并非指奸佞之辈,而是社会地位低微的人。关羽与底层士卒关系良好,却瞧不起糜芳这样出身豪门的士大夫。 关羽北伐时,糜芳和士仁负责后勤供应。然而军资却未能及时充足地送达前线,《三国志》记载“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 关于军资短缺的原因,史书记载颇为隐晦。据《吴录》记载,南郡城中曾发生火灾,“颇焚烧军器”,关羽因此责备糜芳。 然而这很可能只是官方说法。有分析认为,所谓“仓库失火”很可能只是借口,真实情况可能是糜芳和士仁倒卖军需物资以牟利,导致前线供应不足。 关羽对此极为不满,扬言“还当治之”,等我回来再收拾你们。这话让糜芳和士仁“咸怀惧不安”,内心充满了恐惧。 当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时,糜芳面临着艰难抉择:公安守将士仁已经投降,南郡成为孤城一座。 糜芳如果抵抗,很可能城破人亡;如果投降,则背弃了与刘备二十多年的情义。在这关键时刻,几个因素影响了他的决定: 一是对关羽的恐惧。关羽曾说回来要收拾他们,以关羽的性格,很可能真的严惩不贷; 二是刘备集团内部的变化。糜夫人已在长坂坡投井自尽,又没留下子嗣,糜氏兄弟在刘备集团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 三是现实考量。南郡兵力空虚,难以抵挡吕蒙大军。 在权衡利弊后,糜芳最终选择了开城投降。这个决定,直接导致了关羽的后路被断,最终败走麦城。 糜芳投降东吴后,虽然表面受到孙权优待,但实际上处处受人鄙视。 有一次糜芳乘船出行,遇到了东吴谋士虞翻的船。糜芳船上的人喊道:“避将军船!”让虞翻让路。虞翻厉声回应:“失忠与信,何以事君?倾人二城,而称将军,可乎?”——失去忠信的人,凭什么侍奉君主?让人连失两城,还自称将军,配吗?糜芳闻言,羞愧不已,赶紧关上窗户让虞翻先过。 还有一次,虞翻乘车经过糜芳的营门,糜芳的部下关闭大门不让通过。虞翻再次怒斥:“该关闭的时候开门(指投降),该开门的时候反而关闭,哪有这样做事的?”糜芳听说后,面有惭色。 糜芳的哥哥糜竺在蜀汉方面,虽然刘备没有追究他的责任,但糜竺自己感到羞愧难当,一年后便忧愤而终。 一个曾经拒绝曹操高官厚禄的忠臣,最终却在晚年背负着叛徒的骂名,这无疑是个悲剧。 糜芳的背叛不能用简单的是非对错来评判。这里面有着复杂的个人情感与现实计算的交织:有对关羽报复的恐惧,有对自身地位下降的不满,有对现实局势的理性判断,也可能有着商人本性中的趋利避害。 历史的悲剧往往始于微小的裂缝,而非突然的崩塌。麋芳与关羽的不和,正是刘备集团内部无数微小裂缝中的一个,只是当这个裂缝扩大到无法弥补时,整个荆州的版图也就随之崩塌了。

0 阅读:7
闻史忆今阁

闻史忆今阁

从历史角度审视当下,以全球视野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