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钱学森的父亲病逝,临终前留下遗嘱:把3000元遗产都交给女儿钱月华。

混沌于浮云 2025-09-13 23:45:38

1969年,钱学森的父亲病逝,临终前留下遗嘱:把3000元遗产都交给女儿钱月华。可当儿媳蒋英给小姑子去送钱时,钱学森却大声喝止:“不行!” 钱学森这个人,从小就聪明过人,1911年出生在杭州,早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念书,1934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之后他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航空工程,一年后转到加州理工学院,跟冯·卡门研究空气动力学,1939年拿到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二战时候,他搞火箭研究,当上美国陆军航空队上校。1950年,美国以安全名义把他拘留五年,直到1955年通过外交才回国。 回国后,他领头搞导弹和航天,建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推动国防科技发展,获得国家不少表彰,一直干到2009年在北京去世。他的父亲钱均夫1882年生于杭州,清末秀才,1902年公派日本学教育,回国后在浙江高等实业学堂教书,当过北洋政府教育部官员和浙江省教育厅长,一辈子推教育改革,建现代学校,1969年在京走人。 蒋英是钱学森老婆,1919年生北京,爸是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她从小学音乐,1936年跟爸去德国进修声乐,1947年在上海和钱学森结婚,回国后在中央音乐学院教书,推动声乐教育,2012年在北京离世。钱月华是钱均夫养女,从小在钱家长大,成年后在北京生活,主要管老人家事。这些人背景各异,但家庭联系紧密,钱学森回国后忙科研,少陪父亲,养女月华担起照顾责任。 钱均夫临终前单独找儿媳蒋英,交给她中央文史馆发的3000元补助金,交代全给养女钱月华,报答她多年陪伴操劳。这笔钱是单位补助,钱均夫一生简朴,为教育贡献多,金钱遗产就这么多。补助金到手后,蒋英准备送去,钱学森知道后突然拦住。他觉得月华生活稳定,这钱对她影响小,国家科研却正缺资金。钱学森回国时放弃美国高薪,投身国防,工资每月335元,3000元在60年代末算大笔,能买设备训人才。他考虑父亲意愿,但觉得捐给国家更合适,能扩大导弹项目,开辟新领域。蒋英支持丈夫,觉得父亲和月华知道也会同意。他们决定用月华名义捐出,先不告诉她,避免她为难。钱学森一生不爱钱,回国就是为国家发展,这事体现他家国情怀。父亲没告诉其他人,只对蒋英说,钱学森没见父亲最后一面,只能在坟前缅怀。知道遗产给月华,他起初没意见,但想到国家需求,就改变了主意。这决定对月华不公,但钱学森放不下支持建设的念头。 捐款后,钱学森夫妇开始省吃俭用,从工资扣钱,放弃小爱好,几年攒够3000元。然后他们找钱月华说明来龙去脉,她不肯收,说照顾父亲是应该,国家用钱更好。夫妇俩坚持还钱,说这是公平,父亲心意不能违。最后月华收下,对兄嫂做法感动。钱学森继续科研,推动航天导弹,贡献大。 蒋英支持丈夫,在音乐学院教书。钱月华过平静生活,与家人联系。整个过程显示钱家教育传统,父亲钱均夫推现代教育,儿子继承爱国精神。这笔钱虽小,但反映时代背景下个人与国家关系。钱学森回国经历艰辛,美国给他高薪奖金,他全扔下,就为祖国科研。父亲一生教书,遗产补助体现单位关怀。捐款用月华名,体现尊重,还钱体现亲情。这些细节让故事接地气,钱学森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普通人纠结中做选择。 后续发展中,钱学森夫妇紧缩支出,每月扣薪,放弃聚餐添衣。蒋英减声乐花费,钱学森拒奖金,投科研。几年积累3000元,邀月华说明遗愿捐款。月华推辞,说父亲照料分内,国家合适。蒋英坚持递钱,补父亲心意。月华接过,感激兄嫂。钱学森持续国防,至晚年。蒋英伴丈夫,共度。钱月华平静,与家人联络。这过程无大波澜,但小事见真情。钱学森贡献航天,获荣誉。父亲教育遗产影响深远。整个家庭低调,注重实际贡献。捐款后,他们没张扬,继续生活。攒钱几年,体现坚持。月华收钱,家庭纽带强。这些真实细节,让人见钱家平凡中伟大。

0 阅读:262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