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撕下虚伪面具,不装了! 大国之间的博弈较量,仿佛始终存在一套彼此心知肚明、

经略简料 2025-09-15 12:37:31

美国撕下虚伪面具,不装了! 大国之间的博弈较量,仿佛始终存在一套彼此心知肚明、无需明说的潜在剧本。美国就手握一本曾在20世纪屡试不爽的“帝国剧本”,用它成功压制了日本,也拖垮了苏联。 如今,这本旧剧本被翻开,一字不差地念给中国听。 可问题来了,时代变了,对手也换了,这套老掉牙的招数怎么就处处碰壁,好像失灵了呢? 想当年,美国对付日本,一招《广场协议》堪称精准的外科手术。那时的日本经济高度依赖出口,日元被迫急剧升值,直接命中其七寸,导致了后面长达三十年的停滞。 然而,这套打法现在却成了回旋镖。美国对中国商品挥舞关税大棒,结果发现,这棒子没打在中国经济的命脉上,反而通过全球产业链,实实在在地砸在了自己人脚上。 沃尔玛的货架悄悄涨价,那是美国消费者在买单。更讽刺的是,制造业回流的口号喊得震天响,结果相关岗位不增反减,超过四万个工作岗位就这么没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今天的博弈对象,拥有一个14亿人构成的庞大内需市场,经济增长的引擎早已不只出口那一台,科技创新和绿色能源正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美国想搞产业链转移,试图扶持印度和越南来替代。但现实很骨感,印度连稳定的电力供应都成问题,基础设施和劳动力技能更是短板;而越南的体量,撑死也只能接一些低附加值的组装业务。更矛盾的是,美国一边拉拢印度,一边还对其征收25%的关税,这操作让人看不懂。 经济上讨不到便宜,技术封锁就成了另一张王牌。冷战时,这招对苏联确实管用。于是,美国试图在华为等科技企业身上复刻历史,一纸芯片禁令,想直接“卡脖子”将其扼杀。 可谁能想到,这种极限施压,竟意外成了一剂催化剂。原本只想扼杀一个对手,结果却唤醒了整个产业链的求生欲,刺激中国在半导体、操作系统等领域开启了疯狂的自主研发模式。 封锁非但没锁死,反而倒逼出了一个更强大的竞争者。看看中国在高超音速导弹和量子通信等领域的突破,这恐怕是剧本编写者始料未及的。本想制造技术代差,结果可能是在未来的赛道上,催生了一个更难缠的对手。 说到底,美国所有遏制手段的底气,都源于两大基石:美元霸权和全球盟友体系。但现在,这两根柱子都在晃。 高达约36万亿美元的国家债务,光是利息就足以让财政喘不过气。军费开支节节攀升,国内的基础设施却日渐老化,社会贫富差距和阶层对立也越来越严重。这一切,都靠着美元的特殊地位在硬撑。 然而,全球“去美元化”的暗流正在涌动。金砖国家搞起了自己的结算体系,连沙特这样的石油大户也开始用人民币进行交易。这不是说美元要崩盘,而是意味着美国随心所欲挥舞金融大棒的自由度,正在被压缩。 再看看盟友。过去,无论是对付日本还是苏联,美国总能一呼百应。如今,世界经济深度捆绑,美国推行的“零和博弈”思维,在许多国家看来,远不如中国倡导的“合作共赢”来得实在。 想组建一个铁板一块的对抗联盟,难上加难。那位叫“贝森特”的人士冲动的个人风格,或许也正是当前美国决策层不确定性的一个缩影,不断消耗着自身的战略信誉。 所以,美国今天遇到的麻烦,不是剧本不好,而是剧本已经过期了。用20世纪的思维,去应对21世纪一个多极化、全球化的新现实,必然会水土不服。 对一个守成大国来说,最大的风险或许从不是外部的挑战者,而是那种沉浸在昔日荣光里,抱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的路径依赖。 参考资料:贝森特暗示关税会像“融化的冰块”一样被撤销,但前提是制造业回流美国.--2025-08-11 16:11·观察者网

0 阅读:41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