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20亿美元买防空导弹,却没有来我国和俄罗斯:去了另一个国家。谁都没有想到,伊朗当下竟然越混越差,就连购买武器装备都到了退而求其次选择白俄罗斯而非中俄的明显地步。而中俄两国同伊朗的关系较之于白俄罗斯同伊朗而言无疑要亲密不少,两相结合之下,伊朗现在可谓是处于不上不下的尴尬窘境当中。 伊朗一直以来都与中俄关系密切,尤其是在军火方面,历史经验和长期合作让伊朗觉得俄罗斯是稳定的伙伴,但过去几年里,俄罗斯的交货速度和技术透明其实让伊朗有些吃亏。 战略协议签了不少,但关键装备没能按时到手,有时候还存在政治风险。 至于中国,伊朗和中国虽然签过长期合作协议,经济、能源互动紧密,可军事合作一直比较低调,深度有限。 外加美国、以色列不断升级对伊朗的打击,中俄都不得不保持一定距离,避免把自己卷入西方制裁的风暴里。 这几年防空体系老化严重,制裁压力仍在,美以空袭随时可能发生,伊朗急需补强薄弱环节。 俄罗斯的高端装备很难及时交付,中国的重大军事支持更有诸多顾虑。 而白俄罗斯在这个时候被伊朗选中,既有一些技术上的优势,也因为它处于“灰色地带”,不容易被西方直接施压。 双方在核能、电子战、装备维护上本就有长期合作基础,而且白俄罗斯的防空系统虽然算不上顶级,但胜在可用、能快速部署,可以帮伊朗把有限的钱花在刀刃上。 伊朗不敢把全部赌注押在单一供应线上,这样既能节省时间,也能避免被卡脖子的风险。 伊朗这次斥资20亿美元买防空导弹,更多是战略上的自救,而不是“降级采购”。 在外部环境复杂、经济压力增大的现实下,这一步主要是为填补国防急需,哪怕不是最先进也是实用为先。 在美以持续打击之下,伊朗必须把防线修起来,这样就算没法一次性全都装备上中俄的先进系统,至少能让国内局势稳定,避免重大安全隐患。 这种退而求其次,不是“没有选择”,而是“必须选择”。 伊朗和中俄的战略关系不是说断就断,三国之间签过不少协议,长远框架已经搭好,但现实问题总是摆在眼前。 俄罗斯如今有自己的里外难题,中国则面临美方的技术封锁。 对伊朗来说,手头的资金和技术都有限,短期目标比长远合作更重要,所以白俄罗斯成了最实际的合作伙伴,这样也能给中俄传递信号:伊朗愿意多条路走,避免被任何一方过度牵制。 伊朗在这场军购风波里,其实是展示了一种“韧性模式”,这不是简单的依靠武器买卖,而是如何在全球和区域博弈中,争取最大的安全空间。 如果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别国,无论是谁,都很容易陷入被动,中俄总体上是伊朗的坚强后盾,但只要外部环境动荡,伊朗就必须学会自己权衡,整合多方资源,随时调整战略。 这也是为什么白俄罗斯“意外上位”,一步步被伊朗推到前台。 伊朗到底能不能持续这种“自救模式”,还得看大国博弈、地区格局和自身的灵活反应。 白俄罗斯给了伊朗短期突破,但想要真正摆脱困境,还得靠多边合作和自主创新。 而无论是重回中俄主线,还是拓宽白俄罗斯路线,伊朗都需要主动应对各种变局。 世界多变,中东棋盘本身就很复杂,伊朗每一次军购、每一次外交转身都是权衡后的选择。 到底这条路能走多久,还得看伊朗持续坚持与全球变化的适应能力。 伊朗这次主动改变方向,不是被动妥协,而是在大国夹缝里争得一点主动。 采购白俄罗斯武器未必风光,但某种程度上,也许能保全一时安全。 国际格局变幻,伊朗的生存方式也只能不断调整,在压力中继续寻找平衡点和突破口。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信息来源: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伊朗向以色列扔出了几百枚导弹,一时间各国目光都盯在了中东,结果表明,以色列虽然没
【3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