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账本”曝光:占北京黄金位置,斥35亿建成的“鸟巢”,自从建成后,每年光维护

如梦菲记 2025-09-15 17:40:56

鸟巢“账本”曝光:占北京黄金位置,斥35亿建成的“鸟巢”,自从建成后,每年光维护费就高达8000万,甚至被外媒断言“注定荒废”,那么事直至今日,鸟巢究竟是赚是赔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8年8月8日,北京鸟巢在万众瞩目中点亮夜空,那一夜,全球目光汇聚到这个占据北京黄金地段的庞然大物。   它的造价高达35亿元,每年光是维护就要花掉8000万,外媒一度断言,这座钢铁巢穴迟早会变成荒废的摆设,时间过去十六年,鸟巢到底是赔钱的“吞金兽”,还是中国城市运营的一个奇迹?   说起它的诞生,几乎就是一段传奇,北京申奥成功后,世界顶尖建筑团队蜂拥而至,最终胜出的设计来自瑞士建筑师和中国设计院的合作,4.2万吨钢材被编织成巨大的“鸟巢”,用量相当于六座埃菲尔铁塔。   施工难度前所未有,每一根钢梁弧度都不相同,稍有偏差就对不上,中国工程师直接搬出了航天级的三维软件来解决,给钢梁配上类似定位仪的装置,把误差控制在毫米级。   整个结构的焊缝长度超过300公里,全国选出的焊接高手们整整三年爬在钢架上作业,夏天烫得不敢用手碰钢梁,焊花溅在身上就是一片水泡。   这样一座建筑,不仅是钱堆出来的,更是无数工人和工程师用技术与汗水拼出来的。   奥运盛会的光芒过后,冷清也随之而来,9万多个座位在平日很难填满,每年光是基本维护就要花掉八千万,首个运营年,因为缺少活动,维护支出直接飙到两亿。   有人拿账本算过,建鸟巢的钱可以盖七千所希望小学,可以在地震灾区建数以万计的安置房,这种质疑在当年社会压力极大的背景下显得格外刺耳,一个象征国家荣耀的地标,怎么成了沉重的负担?   运营方不得不寻找出路,足球赛和友谊赛的上座率不足四成,演唱会虽然热闹,但能填满三分之一的座位都算不错,光靠赛事远远不够,于是他们开始尝试各种新玩法。   灯光秀、冰雪嘉年华、电竞决赛、亲子乐园,甚至把VIP包厢改造成高档餐厅,一桌动辄上千元却常常爆满,游客的热情也成了救命稻草,最高峰时一天能有十万人进场,门票收入一度超过亿元。   鸟巢周边商圈由此兴旺,餐馆、酒店扎堆而起,连带周边地价一并水涨船高,最初被视为烫手山芋的体育馆,逐渐找到了生存的办法。   如果把鸟巢放到国际背景里,它的处境并不算差,奥运场馆的“后遗症”几乎是全球通病,雅典奥运后大批场馆闲置,维护费一年就是上亿欧元,成了几代人的财政包袱。   悉尼奥运也留下巨额亏损,部分场地长期荒废,更早的萨拉热窝冬奥会主场馆甚至在战争中成了墓地。   相比之下,鸟巢不仅没有闲置,还在2022年冬奥会上再度成为开闭幕式场馆,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主场馆”,从国际对照的角度看,它已经算是突围成功。   再算一算账本,情况其实没那么悲观,虽然每年支出高昂,但收入渠道已经逐渐多元化,旅游门票、明星演唱会、各类赛事活动加起来,收入早已超过维护成本。   有时候一场大型演唱会就能带来数千万票房,几场活动下来就能抵掉大半的费用,再加上旅游和周边经济的带动效应,鸟巢不仅收回了当初的建设成本,还维持了稳定盈利。   但真正让它价值难以估量的,并不是金钱,2008年奥运开幕式上的那一刻,鸟巢成了中国向世界展示形象的窗口,十几年后,它依然是北京的地标,市民和游客周末都能在这里跑步、拍照、参观。   它承载的不仅是赛事与演出,更是文化自信和国家记忆,有人算过一笔有趣的账:35亿的投资,摊到全国人口上,每人不过两块钱,换来的却是一个让全世界记住的建筑符号。   今天,当夜幕降临,灯光再次点亮钢铁的枝桠,鸟巢依旧像燃烧的火焰伫立在北京城中,它的故事说明,账本不能只算经济得失,更多的是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   表面上,这是一笔花大钱建出来的工程;实际上,它早已成了国家形象的符号,也是北京的城市名片,鸟巢没有荒废,它在不断调整中找到了自己的节奏,也让人们明白,一个地标的价值,从来不只是金钱。   这就是鸟巢的答案:不是吞金兽,也不是赔钱货,而是一段活生生的中国式账本。   信源:新浪财经——当年狠砸34亿巨资修建的鸟巢,是赔还是赚了?如今已成盈利典范

0 阅读:99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