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伊拉克总理突然宣布,伊拉克国家天然气公司、法国道达尔能源、卡塔尔能源三家正式签字,把自家最大的液化天然气项目捆在一起搞联合运营。 伊拉克这次搞的天然气项目,本质上是一场能源结构的深度调整。该国长期依赖原油出口,财政收入的90%都来自石油,这种单一经济模式在国际油价波动时显得异常脆弱。 而国内能源供应却长期处于失衡状态:一方面,油田伴生气被大量放空燃烧,每年浪费量高达170亿立方米,不仅造成2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还加剧了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 另一方面,电力供应严重不足,2025年夏季高峰期实际发电能力仅为27吉瓦,与45吉瓦的需求存在巨大缺口,民众不得不依赖高价柴油发电机,部分家庭每月电费支出甚至超过数百美元。 为了破解这一困局,伊拉克选择与法国道达尔能源、卡塔尔能源合作开发液化天然气项目。根据协议,三方将共同运营伊拉克最大的天然气田,其中伊拉克国家天然气公司持股30%,道达尔能源持股45%,卡塔尔能源持股25%。 这种股权结构既保障了伊拉克对资源的主权,又能充分利用道达尔的技术优势和卡塔尔的运营经验。具体来说,道达尔将负责建设天然气处理厂、海水淡化设施和太阳能电站,卡塔尔则主导液化天然气的运输和全球销售网络运营。 项目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实现天然气资源的高效利用。伊拉克拥有3.714万亿立方米的已探明天然气储量,但长期缺乏深加工能力,大量伴生气只能通过“点天灯”的方式排放。 此次合作将建设多个天然气处理厂,预计每日可处理数亿立方英尺的伴生气,这些天然气一部分用于国内发电,另一部分则加工成液化天然气出口。 以哈法亚天然气处理厂为例,这座由中企承建的项目日处理能力达850万立方米,每年可生产22.5亿立方米洁净天然气,满足下游电站50亿千瓦时的发电需求,相当于400万户家庭的年用电量。类似的设施将在其他油田陆续建成,逐步替代对伊朗天然气的进口依赖。 在出口方面,伊拉克正通过多元化渠道拓展市场。除了传统的管道运输,液化天然气的灵活性使其能够进入全球更多市场。卡塔尔能源作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将为伊拉克提供成熟的运输船队和长期购销协议网络。 同时,伊拉克还在推进与约旦的跨国油气管道建设,这条长达1680公里的管道将连接巴士拉和亚喀巴港,不仅能缓解约旦的能源短缺,还能为伊拉克开辟一条直达红海的出口通道,预计每日可输送100万桶原油和2.58亿立方英尺天然气。 经济收益是推动项目的重要动力。按照协议,三方将按持股比例分配液化天然气销售利润。道达尔前期投入的270亿美元中,很大一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投资将在未来几十年内通过资源开发逐步收回。 对于伊拉克来说,这不仅能增加外汇收入,还能通过税收和就业提升国内经济活力。据估算,项目全面投产后,伊拉克每年可从液化天然气出口中获得数十亿美元收益,同时创造数万个直接和间接就业岗位。 然而,项目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技术挑战是首要问题,伊拉克油田的伴生气成分复杂,含硫量高,需要先进的脱硫和净化技术。道达尔为此引入了世界领先的工艺设备,例如哈法亚处理厂采用的中国标准脱硫装置,可将天然气中的硫含量降至极低水平。 此外,伊拉克电力系统的老旧和电网损耗也是一大障碍,即便有了充足的天然气,如何将电力高效输送到终端用户仍是难题。为此,道达尔同步建设了1吉瓦的太阳能电站和配套电网,旨在提升巴士拉地区的供电稳定性。 政治风险同样不容忽视。伊拉克政局长期动荡,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时有发生。例如,库尔德地区政府曾因石油出口权问题与中央政府对峙多年,直到2023年才达成协议允许通过土耳其出口原油。 此次天然气项目涉及多个省份的资源开发,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确保合同执行的稳定性,是对伊拉克政府治理能力的考验。此外,美国对伊朗的制裁虽未直接针对伊拉克,但可能影响设备进口和资金结算,项目方需通过复杂的金融安排规避风险。 环境压力也是项目面临的挑战之一。伊拉克南部的哈维宰湿地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天然气开发必须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中企在哈法亚项目中采取了严格的环保措施,定期监测水质、土壤和生物多样性,避免对湿地生态造成破坏。 道达尔在其他项目中也引入了碳捕获和封存技术,力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些举措不仅是出于环保责任,也是为了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融资支持。
9月15日,伊拉克总理突然宣布,伊拉克国家天然气公司、法国道达尔能源、卡塔尔能源
流水梦寒月影
2025-09-16 00:01:17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