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为了对付苏军的钢铁洪流,我军大量生产了红箭73反坦克导弹。然而,由于生产过多,这种导弹一直沿用至今。红箭73反坦克导弹经过多次改进,弹头、火箭发动机和观瞄设备性能大幅提升。虽然无法穿透主战坦克的前装甲,但对于轻装甲目标和掩体来说,它仍然具备不错的效果。 说白了,那就是“穷则思变”的年代。五万多辆坦克,一字排开能从北京排到广州,再绕回来。咱们当时拿啥招呼?步枪?手榴弹?还是“小米加步枪”的精神?精神顶用,但也得给精神配个铁拳头。于是军工组连夜翻资料,把能找着的国外反坦克导弹全拆了个遍,一边拆一边骂:苏制“赛格”做得也太糙了,导线跟面条似的,稍不留神就断。骂归骂,人家思路倒简单——一根导线牵着导弹飞,射手指哪打哪,成本还低。那就抄?不,那就“超”。抄只是起步,超才是目标。红箭73的雏形,就在这种“边骂边学”的节奏里定了型。 第一批次下线的红箭73长得像根细水管,发射架就是两根铁条加一颗螺丝,射手得趴在地上,抱着瞄准镜当望远镜使。部队给它取外号——“铁扁担”。听着土,可它便宜得吓人:一辆59式坦克的钱能换回二十多套“铁扁担”。军方心里门儿清,真打起来,一辆坦克换二十多发导弹,怎么算都不亏。于是生产线三班倒,一天几百枚的往下造,仓库堆得跟小山似的,连后勤处长都挠头:再生产下去,弹药库得先投降。 后来中苏没打起来,世界格局说变就变,5.3万辆坦克自己先拆了七七八八,可“铁扁担”还在库里躺着。扔了?那不行,这都是民脂民膏。干脆“废物利用”——改!弹头太小,换大的;导线容易断,换成铜芯加尼龙;观瞄只有3倍,直接上6倍白光,再来个红外夜视,夜里也能瞅见坦克轮廓。改着改着,红箭73从“土水管”进化成“多面手”:打碉堡、敲装甲车、拆机枪阵地,样样都能干。维和部队去非洲,一发过去,皮卡直接变零件;高原演习,海拔四千五,空气稀薄,它照样窜出去两公里,把靶车掀个底朝天。老兵笑称:“老家伙越活越年轻。” 可也不是没缺点。面对现代主战坦克正面那层“三明治”装甲——钢+陶瓷+复合材料,它就像老头啃椰子,牙口不够。于是有人吐槽:都啥年代了,还抱着“铁扁担”不放?基层军官一句话怼回来:“您给批经费啊?一发红箭73不到一辆坦克零头,打侧面打后面,照样开罐头。再说,对面轻装甲、皮卡、混凝土工事更多,便宜够用就是王道!”这话听着糙,理不糙。战争打的是钱袋子,能省就省,省下来的银子给步兵换更好的护具,给飞行员买新头盔,比啥都实在。 我当年在靶场见过一次实弹射击。射手是个上等兵,瘦得像竹竿,趴在地上半天没动静。指挥员一声“放”,他猛扣扳机,导弹屁股喷火,嗖地窜出去,两秒后“轰”的一声,靶车化作火球。那哥们跳起来,满脸沙子也顾不上擦,冲我们咧嘴笑:“看,老头儿还能饭!”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武器跟人一样,岁数大了不代表没用,关键看你怎么用。给老家伙配新眼镜、新假牙,他照样能跳广场舞,还能顺手教训小流氓。 如今红箭73家族枝繁叶茂:A型打坦克,B型攻坚,C型夜战,D型远程,连无人机都能挂两枚当“空对地小鞭炮”。生产线虽然慢了,却从没停过,偶尔还能出口换外汇。有人开玩笑说:这导弹比不少工人的工龄都长,妥妥“爷辈创业,孙辈收租”。玩笑背后,是一代人“能省就省、该花就花”的过日子哲学——先解决有无,再谈好坏;先求温饱,再追精致。放到今天,这话依旧好用:别小看那些老掉牙的“库存”,只要思路活,改装一下,说不定就能在关键时刻给你惊喜。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以后全世界能制造现代坦克的国家只有一个!注意,我说的是现代坦克。现代坦克早已
【24评论】【3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