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治平四年的正月,36岁的宋英宗驾崩于福宁殿,大内高手供奉官李宪立即派小太监童

吴术说史 2025-09-16 09:50:18

北宋治平四年的正月,36岁的宋英宗驾崩于福宁殿,大内高手供奉官李宪立即派小太监童贯飞速向太子赵顼报告。童贯刚走,突然已经死亡的宋英宗双手颤动了起来,守在灵旁的大学士曾公亮大喊一声:“陛下还活着,别让太子进殿了!”

福宁殿内烛火摇曳,三十六岁的宋英宗躺在病榻上,手指微微颤动。这位北宋第五位皇帝已经几个月不能说话,只靠笔纸与外界交流,字迹潦草得让大臣们难以辨认。 "再喝一剂醉膏吧,陛下。"韩琦亲自端着盛有红色药液的碗靠近。药碗中浓稠的液体散发出刺鼻的气味,里面主要成分是丹砂,也就是朱砂,含有大量汞。宋英宗勉强喝了半碗,实在喝不下去,猛地一推,药液洒在了韩琦的衣服上。 "相公真不容易。"一旁的曹太后连忙取出宋英宗的衣服递给韩琦,韩琦婉拒了。太子赵顼默默站在一边,看着母亲劝父亲继续喝药,但宋英宗已经闭上了眼睛。 四年前的那个夜晚仿佛就在昨日。宋仁宗驾崩的消息被曹皇后紧急封锁,宋英宗——当时还叫赵曙——被内侍从睡梦中唤醒,穿过宫中小径来到福宁殿。当他意识到自己将要继承皇位时,竟掉头就跑,大喊着:"某不敢为!某不敢为!" 辅臣们手忙脚乱地按住他,有人解开他的发髻,有人为他换上御服。"散发被面,覆以帽子。"当时殿帅郝质不得不用朝见用的搢笏拨开他的头发,确认是赵曙本人后,百官才一起山呼万岁。 继位第三天晚上,宋英宗就发病了。史书上简单记载"帝不豫",实际上是"不知人,语言失序"——连人都不认识,说话也毫无章法。参加宋仁宗大殓时,他在帷幕内"号呼狂走",厉声大喊"杀某二府",以为中书省和枢密院的人要杀他。 时人不知道,宋英宗的疾病可能与他的身份有关。作为宋仁宗的侄子,他本是濮安懿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妻子高滔滔曾经说过:"我当初嫁的是他十三团练,又不是未来的皇帝。"在出生时,宋英宗就被传有祥瑞,说他出生时"红光乍现,有条金黄色的龙在其中翻腾"。 少年时被选入宫,又被送出宫,再被强行带回宫,这种复杂经历给他带来了心理阴影。而当时的医学认知把他的疯癫当作是"涎病"——因痰淤积而引发的疾病,用含有大量朱砂的"醉膏"给他治疗。朱砂中的汞在短期内确实能抑制他的精神症状,让他安静下来,但长期服用则会导致严重的汞中毒。 宋英宗继位后,曹太后垂帘听政长达十三个月。等他病情稍有缓解开始亲政后,大臣们发现他总是无言以对,不肯定夺。司马光曾上疏说陛下对朝政不置可否,群臣很郁闷。但这并非谦逊,而是药物中毒的反应。 治平三年十月,宋英宗病情明显加重。最后,在治平四年正月的一天,他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再也没能睁开。 "陛下还活着,别让太子进殿了!"曾公亮的喊声震动了福宁殿。殿内的官员们一时慌乱,但御医很快确认宋英宗确已驾崩,只是汞中毒导致的尸体痉挛让人误以为还有生命迹象。 不久前,童贯刚刚被派出去通知太子赵顼。这个年轻的小太监快步穿过宫廷的回廊,心中思索着这次权力更迭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多年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太监会成为北宋朝堂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但此刻他只是一个传递死讯的信使。 太子赵顼接到消息后,神情复杂。作为宋英宗的长子,他对父亲的病情再熟悉不过。三年前,他就曾在曹太后的示意下去劝父亲服药,但固执的宋英宗仍不肯将那味"醉膏"喝完。赵顼知道,这些年来父亲一直被疯病折磨,而服用的丹砂药剂又带来了新的痛苦。 在赵顼的记忆中,父亲曾是一个喜爱读书、孝顺长辈的人。当初宋仁宗宣布要立他为皇子时,父亲曾四次上书推辞,只想留在家中为自己的父亲——濮安懿王赵允让守丧。即使最终不得不入宫,他也坚持说只要宋仁宗有了亲生皇子,自己就会立刻出宫回家。 "先帝临终前立下了遗诏,命我即刻继承大统。"赵顼对匆匆赶来的大臣们说。此时,曾公亮已经从尴尬中恢复过来,开始安排后事。宋英宗在位仅四年,但朝臣们对他的评价却不低。他继续沿用了宋仁宗的旧臣,注重书籍的编写整理,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朝中积弊已久的"冗官"现象。 赵顼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召见御医。"父皇所服的朱砂到底有何功效?为何不能治好他的病?"御医们低着头,不敢直言这种药物的毒性。在当时的医学认知中,丹砂被视为能够"安神"的良药,但没人知道它所含的汞会造成多大的伤害。 宋英宗的历史总是充满了讽刺。他出生时被传有祥瑞,说是"红光乍现,有条金黄色的龙在其中翻腾",但最终却英年早逝;他本是王爷之子,有一个爱他的妻子高滔滔,却被命运推上皇位;他被历史评价为"好皇帝",却因疾病和药物而痛苦不堪。 朝堂之上,新皇帝赵顼——也就是后来的宋神宗——开始了他的统治。他下令追赠父亲为"英宗",以表彰其短暂却有成效的治理。但赵顼心中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父亲的疾病会不会遗传给自己?父亲服用的那些药物又会对他产生什么影响?

0 阅读:341

猜你喜欢

吴术说史

吴术说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