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1月1日,伪装成记者的杀手孙凤鸣不见蒋介石出来,吞下的鸦片也已发作,

帝王八卦 2025-09-16 11:17:11

1935年11月1日,伪装成记者的杀手孙凤鸣不见蒋介石出来,吞下的鸦片也已发作,他掏出藏在相机中的手枪,向汪精卫冲去连开三枪。 一年前,“晨光通讯社” 悄然在南京陆家巷23号挂起了招牌。这家通讯社是由华克之、孙凤鸣等人设立的,真实目的是以通讯社为幌子,寻找机会暗杀蒋介石。 在1935年11月这次行动之前,孙凤鸣和伙伴们已经经历过两次失败的尝试。 第一次是1934 年12月的国民党大会上,孙凤鸣以记者身份进入会,他原本以为能在这次会议上找到下手的机会,可现场人员杂乱、秩序混乱,政要们开完会就匆匆离场,根本没给任何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刺杀计划只能无奈搁置。 第二次尝试是在1935年春天,当时老蒋在江西庐山举办军官训练团,华克之前往打探情况。可一到庐山,华克之就傻了眼,这里的安保措施极严,山口有荷枪实弹的士兵把守,山间每一段路都设有岗哨,陌生人靠近一步,都会被反复盘查。在这样的环境下,别说接近老蒋,就连摸清对方的行踪都难如登天,第二次行动也只能放弃。 终于,1935年 11月1日的国民党大会上,给了孙凤鸣第三次尝试的机会。 行动前几天,孙凤鸣就开始为这场 “有去无回” 的任务做准备。他把妻子崔正瑶托付给华克之,反复叮嘱要把她安全送到香港,避免自己的行动牵连到家人。 11月 1日清晨,孙凤鸣将手枪藏在相机外壳里,带着晨光通讯社的记者证和好不容易搞来的通行证,顺利通过了门口的安保检查。 按照会议流程,上午七点,一百多名国民党委员先前往紫金山中山陵举行谒陵仪式,九点左右返回会场参加开幕式。 开幕式结束后,按照惯例,全体委员要在礼堂门口拍摄集体照。孙凤鸣混在前来采访的记者群中,慢慢向拍照区域靠近。他的右手悄悄伸进大衣内袋,紧紧握住了藏在相机里的手枪。 可等了好一会儿,孙凤鸣始终没看到老蒋的身影。原来,老蒋看到围上来的记者越来越多,人群也变得有些混乱,心里突然升起一股莫名的不安,便借口 “身体不适”,转身就退回了大礼堂。 汪精卫见老蒋迟迟没来,只能在众人簇拥下,站到人群中间,等待拍照。 孙凤鸣心里清楚,不能再等了,因为一旦拍照结束,委员们一哄而散就没有机会了,于是他决定将目标改为汪精卫。 于是,孙凤鸣突然从记者群中冲了出来,右手迅速从大衣内袋里掏出枪,对准汪精卫连开三枪。 第一枪精准地击中了汪精卫的左臂;第二枪打中了他的左脸颊,子弹从左颧骨穿过,带出的血珠溅到了旁边委员的衣服上;第三枪则直接命中了他的背部,子弹深深嵌入了脊椎骨里。 汪精卫闷哼一声,身体晃了晃,重重地倒在了地上。 现场陷入一片混乱。委员们吓得魂飞魄散,纷纷四处逃窜:张静江因为腿脚不便,直接滚倒在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孔祥熙顾不上身份体面,一头就钻进了旁边一辆汽车的底下,只敢露出半个脑袋观察情况;其他委员也纷纷找地方躲藏。 就在这混乱之中,国民党元老张继一个箭步冲上去,从背后紧紧抱住了孙凤鸣;一旁的张学良也冲了过来,抬起右脚把孙凤鸣手中的枪踢到了地上。 直到这时,周围的卫兵才反应了过来,纷纷举枪向孙凤鸣射击。孙凤鸣被好几颗子弹击中,他踉跄了几步,最终重重地倒在了血泊之中。 汪精卫倒在地上,挣扎着抬起头,看向匆匆赶来的老蒋表情复杂。汪精卫的妻子抓住老蒋的衣袖, 大声质问道:“你要是不想让汪先生干,明说就是,汪先生可以退出!你为什么要派人下这种毒手?” 老蒋被问得脸色铁青,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暴怒的老蒋,在汪精卫被送去医院后,召集军、警、宪的头目,下令彻查这场刺杀。 在搜查孙凤鸣的身体时,只找到了六角毫洋和一枚鸦片烟炮 。孙凤鸣在行动前已经吞服了鸦片烟炮,显然他本就没有打算活着回去。 最终,在11月 2日凌晨,孙凤鸣因为伤势过重而死。 汪精卫虽然侥幸保住了性命,但那颗嵌入脊椎骨的子弹,却成了无法摆脱的 “定时炸弹”。1944年,汪精卫在日本名古屋一命呜呼,主要原因就是孙凤鸣射入他脊梁骨上的那颗未取出来的子弹,导致“骨髓肿”恶化以后,要了他的命。

0 阅读:48

猜你喜欢

帝王八卦

帝王八卦

皇帝们的私生活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