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收入被抽走,创作署名被抢走,十五年合约像锁链。 于朦胧把歌偷偷写在手机备忘录

星闻小灵通 2025-09-16 22:35:15

七成收入被抽走,创作署名被抢走,十五年合约像锁链。 于朦胧把歌偷偷写在手机备忘录,像做贼。 倒回看,2013年选秀出道,他签的不仅是纸,是版权、人身、社交账号一口气打包。 公司用“高额违约金”四字压住喉咙,七成抽成先砍一刀,再扣培训、造型、宣传,到手的钱比杭州初级程序员还薄。 法律上,这算“格式条款显失公平”,可新人没有议价时间,也没有第二份报价单对比,法院没判之前只能先喘气。 问题不在一家公司,而在“抢版权”已成行业默认的融资手段:作品抵押给平台,艺人身份变成可拆分资产,资本回报率优先,创作力被折算成可消耗库存。 数字音乐版权收益年年涨,艺人端分账比例却原地踏步,因为合同把“未来收益”也提前卖了。 解法不复杂:把版权回归姓名,把合约期限缩到五年以内,把违约金锚定实际损失而非想象损失。 已经有法院判例支持“调整畸高抽成”,但个案撑不起行业,得靠集体谈判模板公开,像韩国“标准合约”那样放上网,谁改一个字,粉丝能立刻截图。 读者手里有播放键,也有充值键。 下次打榜前,先瞄一眼歌手主页的版权归属行,如果写着“独家所有”却不见歌手公司名,那就是新锁链。 愿不愿意把“听”变成“问”,决定下一首私藏歌曲能不能重见天日。

0 阅读:7

猜你喜欢

星闻小灵通

星闻小灵通

掌握娱乐风向,带你走在潮流最前线,快来跟上节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