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王树声大将晚年去部队看望女儿,他领表登记,看着乌泱泱的队伍,他走到末尾,开始默默等候...... 1971年春节前夕,北京城郊某部队军营外排起了长队,这些都是前来探望子女的家长,人群中,一位身着洗得发白中山装、围着褪色围巾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他不时跺跺冻得发麻的双脚,呵出白气搓揉发红的双手,安静地随着队伍缓缓前行。 这位老人正是开国大将王树声,那时,他任国防部副部长,此次前来,是为了看望在部队服役的女儿王季迟。 寒风凛冽,军营大门缓缓打开。家长们依次向前,警卫们有序地维持秩序,要求每位探望者填写来访登记表,轮到王树声时,他自然地向里走去,却被哨兵礼貌地拦住了:“同志,请您排队等候,领表登记。” 王树声愣了一下,随即笑了笑。他接过登记表,认真填写了自己的信息,在职业一栏,他犹豫片刻,写下了“军官”二字,然后他默默地走到队伍末尾,重新排队。 队伍很长,等待的时间不免无聊,王树声就和周围不相识的人聊起了天,谁都不知道这位在这边坐着的就是开国大将,有年轻战士见他年事已高,想让他优先登记,却被他笑着婉拒:“大家都在等,我怎能搞特殊?” 寒风中,王树声和其他家长站了将近两个小时,他穿着厚厚的军大衣,在刺骨的寒风里笔挺地站着,鼻尖已被冻得通红。 当在部队里工作的王季迟听说有家人来看望自己时,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父亲。想到父亲一贯的作风,意识到父亲可能已经在外面排了很久队,王季迟立即跑了出去。 看到寒风中父亲冻得通红的脸颊和微微发颤的嘴唇,王季迟的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她冲上去紧紧抱住父亲,心疼地说:“爸,您怎么一个人在外面等了这么久,这里多冷啊。” 王树声却笑着拍了拍女儿的肩膀,从怀里掏出一个用布包着的油纸包:“知道你爱吃老家的麻糖,特意让你妈寄来的。”他仔细打量着女儿,眼中满是父亲的骄傲与欣慰。 父女俩坐在部队大院的长椅上,寒风卷起衣角,王树声询问女儿的训练情况,得知她在通讯兵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时,这位向来严肃的父亲眼里满是骄傲:“好,就该这样,只有放下身份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 王树声对子女要求极为严格,女儿入伍前,他就叮嘱她:“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能借我的名义行事,在家你是我的女儿,我自然会疼着你,而到了部队,你就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军人。” 王季迟谨记父亲的教诲,在部队从不透露自己的身份,她每天天还未亮就起床训练,当别人休息时还在刻苦钻研通讯技术。 春节期间,本可申请休假回家团聚,但她考虑到部队任务繁重,最终选择坚守岗位。 王树声不仅对子女要求严格,自己更是以身作则。他拒绝单位配车,坚持步行或乘公交出行。 有一次,他陪女儿在雨中步行回家,自己却因淋雨患上重感冒,女儿心疼得几乎哭出来,含泪说:“以后,我不要你陪我了!”从这些小事中,王季迟渐渐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探望时间结束后,王季迟以为父亲会乘车离开,但王树声却坚持要乘坐公交车,他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国家为我配的车是公务用车,不是用来满足私人需求的。”说完,他便朝不远处的公交站走去。 望着父亲渐行渐远的背影,王季迟的眼眶湿润了,这一刻深深印刻在她的心中,成为她永远的动力源泉。 王树声的一生,始终坚持高尚的操守和不谋取个人私利的原则,作为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他始终谨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以身作则,给所有人树立了榜样。 这件事让我们明白了,真正的伟大不在于地位多高,而在于能否始终保持初心,恪守原则,王树声大将用他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廉洁自律,什么是公私分明,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人本色。 信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开国大将王树声:三让住房的"布衣将军"》 央视新闻《国家记忆:王树声大将》 解放军报《王树声:功高不自居的典范》
772团副团长王近山未经请示就伏击日军。战后他带着缴获的香烟找旅长陈赓请罪,避重
【3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