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1955年,新中国首次授衔时,有一个老红军十分特殊,因为他参军20年,既没有上过战场,也不会说话,却被授予少尉军衔! 他叫熊世皮,一位在部队里待了整整二十年,却从未上过战场、也无法开口说话的老兵,竟然被授予了少尉军衔,熊世皮的军旅生涯,其实是从一场误会开始的。 1935年,红军长征路过四川大渡河谷,急着找向导,侦察员肖士杰就遇上了他,可不管怎么问,熊世皮只会发出“噢噢”的声音,这在当时的战场环境下,几乎就是“敌特”的代名词。 就这样,他被当成嫌疑人带走了,可经过两天观察,大家才搞明白,他是个聋哑人。 误会解除后,红军让他回家,可接下来熊世皮用手势比划着,又主动拿起炊具开始干活,用行动决定他要留下。 这个无声的选择,让熊世皮从一个被审视的局外人,变成了队伍里的一份子。 从那天起,熊世皮用他自己的“语言”,也就是极致的劳动,来书写他的忠诚。 长征翻越夹金山时,他身上只裹着单薄的衣服,脚上缠着树皮,却始终扛着那口二十多斤重的行军锅,甚至还主动把牺牲战友的枪支和背包也背在身上。 几十年后,当熊世皮年事已高,在北京管理一片果园时,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丝毫未减。 熊世皮每天背着手在园子里转悠,严厉制止任何人损坏果树,肩上虽然没了行军锅,但那份守护集体的担当,已经刻进了骨子里。 在南泥湾搞大生产那会儿,他一个人挑起了为几百号人供水的重担,但他从不觉得苦,总是默默确保水缸永远是满的。 后来到了北京,看到机关卫生所的女同志挑水吃力,熊世皮也会一声不吭地接过来。 1953年,师长刘辉山看他身体不行了,特意安排他去大连疗养,可他根本闲不住,不到半个月就跑了回来,硬是找领导要活干,对他而言,不干活,比生病还难受。 最难能可贵的是,熊世皮这种无声的语言,被他所在的这个集体真正“听见”了。 师长刘辉山对他晚年的生活关照得无微不至,1972年熊世皮心脏病发,领导硬是让他离休,还给他配了专门的医疗小组。 而1955年的授衔,经总政治部特批,这位没有战功的后勤老兵,被授予了少尉军衔、三级八一勋章和八一奖章,这打破常规的决定,恰恰证明了伟大的贡献不只有一种形式。 1983年,92岁的熊世皮走完了他沉默而又厚重的一生,最终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最后,他的骨灰盒上,刻着四个字——“哑巴同志”,这个称呼,超越了他的姓名,成了他革命生涯最深刻的墓志铭,把他一生的沉默与奉献,化成了一个被集体永远铭记的荣誉符号。 主要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949年以后的“聋哑红军”)
1955年全军授衔之前,刘少奇坚持反对给陈毅授元帅军衔,周恩来听闻此事,立马写了
【2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