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3年,文天祥在元大都被杀,彼时他的妻子和女儿也已沦为大元宫奴,得知文天祥身死,妻子欧阳氏含泪前来收尸,意外发现文天祥的衣袋间藏着一张纸条,欧阳氏展开纸条后泪流满面,很快便自尽了。 展开那张用苏木水写着字的绢布,熟悉的笔迹映入眼帘,“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这些文字让欧阳氏瞬间明白了丈夫的选择,也让她为自己曾在困苦中劝丈夫妥协的念头感到羞愧。 文天祥的一生都在践行这些文字所承载的精神,他二十一岁中状元时,就以“忠肝义胆好似铁石”赢得考官的赞叹。 元军南下时,他散尽家财组建义军,母亲甚至变卖祖宅支持他的抗元事业,面对朋友“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的劝告,文天祥凛然道他也知道是这样,但国家养育臣民三百多年,他只恨自己力量不够,愿以身殉国。 被俘后,文天祥经历了三年多的囚禁生活,元朝统治者不断以高官厚禄诱惑他,甚至让已经投降的南宋官员前来劝降。 文天祥的妻女也在宫中为奴,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女儿曾写信向他哭诉遭遇,文天祥读后心如刀绞,却仍然不愿改变志向。 他在给妹妹的信中写道:“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 忽必烈最终亲自劝降,许诺中书宰相之位,但文天祥只是淡然回答只求一死,绝不肯投降,这位元朝皇帝虽然敬佩他的气节,却也正是因为如此更不可能放他回去,不得不下令处决他。 欧阳氏读完丈夫的绝笔,默默料理完后事,她将文天祥安葬在城外,用自己的旧棉袄盖住丈夫的身躯。 那张写着“庶几无愧”的绢布,她紧紧攥在手中,几天后,人们发现欧阳氏已经自尽身亡,她的眼睛还望着南方,与文天祥临刑前望的是同一个方向。 这个家庭的悲剧并未结束,文天祥的小女儿在得知父亲死讯后投河自尽,年仅七岁,大女儿被赏给蒙古贵族为妾,后来在草原上放羊时,仍会对着南方唱父亲写的《正气歌》,一个曾经显赫的家庭,就这样在国破家亡的背景下悲壮落幕。 文天祥虽然离去,但他的精神却长存于世,人们将他的文字刻在石碑上,至今仍能在文天祥祠中看到,雪落在“庶几无愧”四个字上时,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家族用生命诠释的信仰与尊严。 文天祥用生命践行了儒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理念,他的家人也用各自的方式回应了这种精神,在那个山河破碎的时代,这个家庭的选择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关于气节与忠诚的最强音,至今仍然激励着后人。 参考资料:澎湃新闻,2025-04-29,《文天祥与“不直人间一唾轻”的元将唆都》
1283年,文天祥在元大都被杀,彼时他的妻子和女儿也已沦为大元宫奴,得知文天祥身
景铄看科技
2025-09-17 11:44:4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