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水炮这么厉害的!难怪菲律宾人立马示弱!菲船挨了29分钟持续水炮,船员耳朵差点被割掉,舱内一片狼藉。 9月16日,南海黄岩岛附近海域喷射出的高压水柱,激起的浪花远比看上去复杂,它折射出法律、战略和政治的多重面相。 在菲律宾的叙事里,主角是损失,他们公布了船只内部一片狼藉的照片,破损的隔板、散落的天花板,还有至少四台变形的空调外机。 驾驶室的玻璃碎了,飞溅的碎片划伤了一名船员的耳朵,留下一道几厘米长的口子。 菲方强调,这种猛烈的喷射持续了近29分钟,导致船只电气系统瘫痪,一度连能否返航都成了问题,这完全是一副“过度执法”下无辜受害者的形象。 但中国海警的镜头,却讲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前传”,中方视频里最扎眼的一幕,是菲方船员最终举起的白旗,这被视为挑衅失败的直接证据。 中方指控菲方3014号公务船当天上午10点左右,以极不专业的方式故意冲撞,因此擦碰的责任完全在菲方。 他们认为,菲方组织了超过10艘船,从不同方向“非法侵闯”,性质恶劣,水炮是应对这种蓄意挑衅的必要手段。 说到底这水炮看似突然,其实是中国执法工具箱里最后才拿出来的东西,根据海警发言人甘羽的说法,在使用水炮前,已经进行了喊话警告和航路管制。 这套“先礼后兵”的流程,意在将冲突控制在执法层面,而不是军事层面。 水炮作为一种国际上常见的非致命强制措施,其作用正在于此:既能有效维权,又给局势降了温。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这次冲突前不到一周,中方于9月10日宣布,计划在黄岩岛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一步棋,让中国的执法行动一下子占据了“主权”和“环保”双重道义高地,从此,任何闯入行为都可能被定义为双重违规。 这被外界看作是一种“反切香肠”策略,用持续、专业且法治化的行动,一步步固化管辖事实。 水炮的冲击波,很快就超出了海上对峙的范围,变成了一块检验地缘政治承诺的试金石。 尽管事前有美国、日本参与的“肩并肩2025”联合军演给菲律宾撑腰,但事件发生后,这些域外大国的表态却相对低调。 大家心里都清楚,《美菲共同防御条约》是否覆盖黄岩岛本身就是个模糊地带,更何况当时中美双方正在马德里就TikTok和经贸问题进行会谈,没人希望因为一次海上摩擦影响大局。 这种外部支持的有限性,或许是导致马尼拉“反常沉默”的原因之一。 与以往大肆炒作不同,这次菲律宾主流媒体和军方的反应都轻描淡写。 人们猜测,可能是实际损失惨重,不好意思声张,同时这也没能成功转移国内民众对腐败、物价等问题的愤怒,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那面在水炮下举起的白旗,标志着一次精心策划的挑衅行动的失败,也暴露了菲律宾在评估中方决心时的战略误判。 在强硬挑衅和风险控制之间“走钢丝”,终究是越来越难。 说到底南海的风浪,最终还是要靠对话协商来平息,这次由水炮引发的激烈交锋,或许能成为一个让各方重新评估风险、回归理性的契机。
我国的水炮这么厉害的!难怪菲律宾人立马示弱!菲船挨了29分钟持续水炮,船员耳朵差
是逸屹呀
2025-09-17 12:31:43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