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日上午,人民大会堂的签约仪式刚结束,三国元首的握手笑容

高干评世界 2025-09-17 17:35:42

2025 年 9 月 2 日上午,人民大会堂的签约仪式刚结束,三国元首的握手笑容还定格在镜头里,俄气总裁米勒就在北京国际能源论坛的茶歇区向媒体展示了后贝加尔斯克至满洲里的管道路线图。 蒙古代表团成员握着咖啡杯的手指突然收紧,他们手机上正弹出国内新闻 —— 议会再次推迟对管道项目的预算审议。 这份备忘录写着每年 500 亿立方米的供气规模和 30 年的合作期限,但核心的价格条款被标注为 “另行协商”。 俄能源部副部长莫恰尔尼科夫在 9 月 3 日的通气会上承认,中俄仍未就定价公式达成共识,俄方提出的 “欧洲基准价折让” 方案与中方坚持的 “亚洲现货联动” 模式存在明显差距。 这种模糊性让资本市场立刻警觉,备忘录签署后首个交易日,俄气股价下跌 2.3%,投资者担心这个需 250 亿美元投资的项目会加剧公司财务压力。 俄气 2024 年财报显示,其现金储备较 2022 年已缩水 72%,而对欧出口量仅剩高峰期的三分之一。 蒙古的要价让谈判更复杂。乌兰巴托不仅要求每千立方米 1.5 美元的过境费,还坚持保留 10% 的 “分气权” 用于国内气化,这个费率比中亚管道高出近一倍。 更让俄方不安的是,蒙古议会至今未将管道项目纳入四年财政规划,反而在 8 月底优先通过了稀土出口税调整法案。 这种政策优先级的错位,让经历过乌克兰管道争端的俄罗斯不得不做二手准备。 米勒展示的 B 计划路线虽然比经蒙古路线长 1000 公里,但可避开所有政治敏感区域,俄气测算显示全程封闭运行能节省 20% 的运营成本。 中国的布局则显得游刃有余。就在三方签约当天,中石油宣布西伯利亚力量东线管道扩容工程进入收尾阶段,年输气量将从 380 亿立方米提升至 440 亿立方米。 这条 2024 年 11 月已完工的管道已累计输气 780 亿立方米,为中国提供了稳定的能源缓冲。 中方谈判团队坚持 “技术合作先行”,在满洲里的测试基地,中俄工程师正联合调试中国产 X80 高钢级管材与俄罗斯低温控制系统,这些技术将同步应用于可能启动的 B 计划。 这种 “存量保底 + 增量观望” 的策略,让中国在价格谈判中掌握主动权。 蒙古的国内困境加剧了合作不确定性。 2022 年底因塔温陶勒盖煤矿腐败案引发的抗议余波未平,该案涉及走私 38.5 万吨煤炭,涉案金额相当于蒙古全年 GDP。 民众对资源收益分配的不满持续发酵,9 月初乌兰巴托街头再次出现小规模示威,要求透明化管道收益使用计划。 这种政治不稳定性让中俄都有所顾虑,毕竟这条管道将穿越蒙古南部地震活跃带,需要长期稳定的运营环境。 技术合作的进展成为少数亮点。中俄联合研发的低温钢管已通过零下 50 度极寒测试,中方提供的压缩机组效率比欧洲同类产品高出 3 个百分点。 这些技术突破让 B 计划具备可行性 —— 从后贝加尔斯克到满洲里的直线距离虽长,但地形简单,施工周期可缩短至 4 年。 俄气管道建设部门负责人透露,地质勘察工作已悄然启动,备选线路的征地协议已完成 60%。 9 月中旬的局势出现微妙变化。蒙古总统呼日勒苏赫在出席上合组织峰会后,突然延长访华时间,其随行代表团新增能源部长席位。 与此同时,俄气宣布与中石油签署技术合作备忘录,将共同开发远东气田。 这些动作背后,是蒙古面临的现实压力 —— 世界银行测算显示,管道过境费本可覆盖其财政支出的 15%,而替代产业短期内难以填补缺口。 9 月 10 日,蒙古议会宣布将在 10 月召开特别会议审议管道预算,试图挽回合作机会。 但俄气已明确表示不会暂停 B 计划的前期工作,米勒在接受俄媒采访时强调 “所有选项都在推进中”。 中方则保持一贯节奏,边境接气站的扩建工程按计划进行,与俄方的联合军演如期举行。 管道的走向最终将由现实利益决定。 对俄罗斯来说,东方市场是必然选择;对中国而言,多元供应是能源安全的基石;而蒙古若不能提供稳定的合作环境,可能错失改变经济结构的关键机遇。 当米勒在勘察现场指着地图上的备选路线时,远方的蒙古草原上,牧民正赶着羊群经过标记管道走向的界桩,这场能源博弈的最终结果,将深刻影响这片土地的未来。 信源:新浪财经--中俄签署天然气管道建设备忘录

0 阅读:0
高干评世界

高干评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