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毛主席比我们早看100年,我觉得远远不止!甚至1000年都有。 他说:

另子维好故事 2025-09-17 21:19:32

有人说,毛主席比我们早看100年,我觉得远远不止!甚至1000年都有。 他说:中国到底怎么走?人家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几百年,比社会主义制度成熟的多,但是中国走资本主义制度走不通。中国人太多,民族多,封建社会历史长,地区发展不平衡,而且四分五裂。我们这样搞资本主义,只能是别人的附庸。   其实这从毛主席读书时就可以看出来,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时光,是毛主席思想成长的关键期。当时中国,风雨飘摇,传统与变革激烈碰撞。毛主席在这所名校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沉浸于哲学、史地、文学等诸多领域。他不满足于课堂知识,常与挚友探讨“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等宏大命题,约定不谈金钱、男女之事与家务琐事,一心向“大本大源”探索。 他在伦理学课上受杨昌济老师影响,深入研读《伦理学原理》,在书上密密麻麻写下1.2万余字批语,彰显出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深刻思考,远超同时代许多青年。为了解社会,他采用“游学”方式,徒步深入湖南农村,与底层百姓交流,真切感受民间疾苦,将“读无字之书”的理念践行到底。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复杂与民众力量的伟大,为日后革命思想的形成埋下种子。   1918年,毛主席第一次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助理员。北大,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汇聚了当时中国最前沿的思想与人才。在这里,毛主席接触到各类新思潮,如无政府主义、改良主义等纷纷涌入他的视野。但他并未盲目跟风,而是冷静观察、深入思考。 他积极参加北京大学哲学研究会活动,旁听课程,与李大钊等进步学者交流。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热情传播,像一束光,照亮了毛主席探索的道路。在李大钊的影响下,毛主席如海绵吸水般,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其中《共产党宣言》等三本书籍,彻底改变了他的世界观,使他坚定地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这段经历,不仅为毛主席提供了理论滋养,更让他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为日后投身革命事业组建了最初的团队,开启了他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的征程。   1927年,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华夏大地。毛主席审时度势,毅然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放弃攻打大城市,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走上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条件异常艰苦,敌人的围剿与封锁,让根据地面临缺衣少食、兵力悬殊等难题。 但毛主席站在黄洋界上,目光如炬,对战士们说:站在这里,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他坚信,当前虽力量弱小,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的小石头终将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毛主席从理论高度剖析中国国情,指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然性。他凭借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为革命指明方向,让红军战士们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坚定了革命信念,也为中国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为日后革命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5年,长征途中的红军陷入绝境,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蒋介石妄图将红军一举歼灭。关键时刻,毛主席指挥红军四渡赤水,这堪称军事史上的神来之笔。他巧妙利用敌人的矛盾与弱点,灵活变换战略战术,忽东忽西,声东击西。在这一系列看似复杂无序的行动中,毛主席精准把握战场形势,始终牵着敌人的鼻子走。 每一次渡河,都是对敌人预判的巧妙突破;每一次转移,都为红军争取到宝贵的战略空间。四渡赤水,不仅成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还极大地提升了红军士气,彰显了毛主席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与高瞻远瞩的战略智慧。他以对局势的深刻洞察与果敢决策,带领红军在绝境中杀出一条血路,为中国革命保留了希望的火种,为后续长征的胜利以及革命事业的持续发展创造了关键条件。   毛主席一生的抉择与实践,每一步都体现出超越时代的洞察力与前瞻性,现在看毛主席那句话,伟人就是伟人,高瞻远瞩。

0 阅读:50

猜你喜欢

另子维好故事

另子维好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