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澳大利亚花费400美元从中国买了1500只屎壳郎,扔进漫山遍野的粪堆里,没人能想到,这些屎壳郎竟真的把“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从一场生态灾难中拉了出来。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澳大利亚草原,表面风光无限,牛羊成群,但走近一看,却是另一番景象。牛羊的数量逐年增加,粪便堆积在草地上,不但遮住了牧草的生长,还吸引了大批苍蝇滋生。牧民们用尽办法,掀粪、烧粪、洒药,却依旧没能改变局面。草场越发荒芜,牛羊健康受损,连生活环境都变得恶劣 问题的根源在于当地的屎壳郎。 本土的种类习惯啃食干燥的袋鼠粪、沙漠动物粪,却对新引进的大量牛羊粪不感兴趣。牛群引入的速度远超草原生态的调节能力,粪堆越积越厚,问题越来越严重。那段时间,澳大利亚的科研人员和牧场主都在焦急寻找解决办法,政府也意识到这已经不是单个农户能处理的困境 1965年,一个名为“蜣螂计划”的项目被正式提出,目标是从海外寻找合适的屎壳郎,把它们引入澳大利亚,让它们去对付那些堆积如山的牛粪。经过考察,科研人员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南非等国家。在中国,他们发现本土的蜣螂品种体质强健,适应性广,对牛粪尤为“上心”,而且工作效率极高。一只蜣螂能在短时间里将大量牛粪分解、搬运,并埋进土壤深处 花费不过四百美元,澳大利亚就买下了第一批来自中国的1500只蟑螂。它们被小心地运到草原,释放到粪堆密集的地区。一开始,牧民们半信半疑,觉得这种小虫子能解决问题未免太过天真。可没过多久,变化出现了。牛粪堆一点点消失,牧草重新露出绿意,苍蝇数量明显下降,牛羊活动的环境逐渐改善 几年的时间,情况越来越好,蜣螂在草场上繁衍开来,牛粪再也不能长期堆积。粪便被搬入地下,不仅清除了地表的障碍,还为土壤补充了养分。雨水渗透下去,地下的粪便成了天然肥料,水分循环得到改善。原本一片枯败的牧草重新生长,牧场恢复生机。牧民们从困境中解脱,牛羊的数量和健康状况都得到保障 科学家们在总结时发现,蜣螂的贡献远不止清粪,它们推动了生态循环,让土壤更肥沃,也减少了农药和人力的消耗。牧区里的苍蝇数量减少,畜牧业的环境卫生有了质的改善。一些地方甚至开始围绕蜣螂做研究,把它们作为一个新产业方向,探索养殖和利用的可能 对于澳大利亚来说,这批微小甲虫带来的改变十分深远,牧民们从一场可能摧毁畜牧业的危机里走了出来,生态系统得到了修复。那一年的选择,成为澳大利亚农业史上极具代表性的案例,也被写进了世界范围的生态治理经验中。
很多人都不明白,澳大利亚连像样的工业都没有,为什么那么富裕?其实原因很简单。很
【15评论】【2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