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接娃,老师队伍里多了张新面孔,是个黑人老师。 我脑子嗡的一下,当场就决定了:明天就办退学。 有人说我格局小?为人父母,孩子的安全就是我最低、也最高的格局! 说实话,那一刻的反应连我自己都吓了一跳。不是因为肤色本身,而是这些年刷手机,总能刷到各种外教出事的新闻——骚扰、涉毒、学历造假……看得我心里发毛。新闻里的细节一次比一次离谱,有些甚至就发生在离我们不远的城市。你说概率小?可在父母眼里,风险哪怕只有万分之一,落到自家孩子身上就是百分之百。 我知道有人会说,这是刻板印象,是把个别案例放大成群体标签。可现实是,当我们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去一个个核实每个人的背景时,最本能的反应就是避开可能的风险源。这不是理性的社会分析,而是作为父母的自我保护机制。 想到孩子每天要和这位新老师相处好几个小时,我脑子里浮现的不是课程表,而是新闻里那些令人不安的画面。我知道这样想不公平,可情绪和担忧一旦被触发,就很难用道理去压制。那种感觉,就像在悬崖边看孩子玩耍,哪怕别人说安全措施很完善,你也只想立刻把孩子抱走。 当然,我也问过自己:如果这位新老师是白人,或者和我们同肤色,我还会这么紧张吗?答案是,可能会,但程度会轻一些。这说明我的反应里确实有对“外来者”的额外警惕。这种心理或许源于信息不对称,也或许源于长期被负面新闻塑造的偏见。可承认问题存在,并不等于就能立刻解决它。 我也理解学校的难处。招聘外教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开阔孩子的眼界。可家长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陌生面孔和潜在的不确定性。双方的出发点都没错,却在现实中形成了冲突。 最后我还是决定退学。这不是对学校的否定,更不是对那位老师的最终评判,而是我作为父母,在现有信息和情绪状态下做出的最优解。有人说这是过度保护,可在孩子的安全问题上,我宁愿被说成胆小,也不想去赌那个“万一”。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如何捕捉老师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