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长征战略转移后,有十位重要领导人留守苏区,却只有一人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第一位,贺昌。他是我党史上最年轻的中央委员。少年时,他幼小的心灵中便播下了爱国报国的种子,在13岁时,更是投身于反帝爱国运动的洪流。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贺昌奉命留在中央苏区,先后担任中央分局委员、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继续在南方革命根据地领导红军和游击队坚持斗争。然而,在1935年3月10日,贺昌在率领部队突围时,于江西会昌河畔遭到敌人伏击,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9岁 第二位,瞿秋白。他是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作为陈独秀的翻译,陪同其代表中共前往莫斯科。当红军决定长征后,他曾要求随军长征,但还是被留在即将沦陷的瑞金坚持游击战争,担任中共中央局宣传部长。当此时他已患肺病,苏区艰苦的斗争更是让他的病情愈发严重,于是中央便派便衣队护送他前往香港就医。但在行至福建长汀县时,被当地反动武装保安团发现,不幸被捕。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罗汉岭从容就义,年仅36岁 第三位,何叔衡。他是中共创始人之一,也是毛主席的挚友。红军长征后,何叔衡奉命留在中央的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经受了严峻的生死考验。1935年2月24日,他与瞿秋白等人由江西向闽西转移途中,在途经上杭时不幸被敌人发现。为掩护同志突围,何叔衡纵身跳下悬崖,壮烈牺牲,实践了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时年59岁 第四位,刘伯坚。他是周总理在欧洲创办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的伙伴之一,也是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还曾两次前往苏联留学,学习共产主义。红军主力离开江西长征时,刘伯坚被留下来担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他积极组织留守部队在于都河多处架桥,为主力部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护送中央红军主力渡河长征。1935年3月4日,刘伯坚率部突围时为掩护战友,左腿不慎被敌人子弹击中,随后被赶上来的敌人俘虏,于1935年3月21日在江西大余县金莲山上英勇就义,时年40岁 第五位,毛泽覃。他是毛主席的三弟,在毛主席的指引下走上了共产主义道路。红军长征后,毛泽覃留在苏区并担任红军独立师师长,随后率领红军游击队转战闽赣边境。1935年,白区迎来工作最困难的一年,他所在的独立师也被打散。随后便率领部分游击队员穿山越谷,来到瑞金一个名叫红林的大山中,并在黄田坑村夜宿。不料次日敌人便追至并将村子包围。为了掩护大家撤退,毛泽覃奋力抵抗来犯之敌,在战斗过程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0岁 第六位,古柏。他曾是毛主席在江西时的挚友,192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广东从事党的工作。红军主力长征后,古柏留下来坚持游击战争,担任闽粤赣边游击队司令员。然而,在1935年3月6日,他率部在广东龙川县鸳鸯坑突围时,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9岁 第七位,陈潭秋。他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并以湖南代表的身份参加了中共一大,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红军长征后,陈潭秋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出任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委员兼组织部长。1939年5月,陈潭秋奉命回国,担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不料,新疆军阀盛世才投靠蒋介石,走上反动道路,陈潭秋与许多同志一起被其抓捕。1943年9月27日,陈潭秋在狱中英勇就义,时年47岁 第八位,方志敏。他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中央红军长征后,他领导的红十军与担任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红七军团会合,合编为红十军团。而方志敏出任北上抗日先遣队军政委员会主席,统一领导闽浙皖改编党的组织和革命武装。方志敏也在江西省玉山县怀玉山区被俘。在狱中,他严词拒绝了国民党的劝降。1935年8月6日,方志敏被敌人秘密杀害于江西省南昌市下沙窝,时年36岁 第九位,项英。党和红军早期的领导人之一,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中共三大六大上分别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主力长征后,他又担任中共中央江西分局书记、中央苏区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在赣粤边坚持游击战争整整三年。而在皖南事变爆发后,他与周子堃等率领军部十余人隐蔽于山区,再次过上野人生活。然而,这次队伍中出现了叛徒。1941年3月24日,向英被判徒留后总杀害于安徽泾县蜜蜂洞,终年43岁 第十位,陈毅,他是十人中唯一一位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陈毅长期从事中央政治工作,多次领导组织革命起义,率领部队征战四方,是我党最优秀的文武双全的领导人之一。中央决定开启战略转移后,考虑到项英缺乏军事经验,并让陈毅留守苏区,配合项英一起组织领导游击战争。抗战爆发后,陈毅拖着还没有好利索的伤腿走出大山,参与组建新四军,并指挥队伍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最终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亲眼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还成为开国十大元帅之一
陈毅对华野的威慑力:人虽在中野,一纸电报吓得陈参座发报道歉“七月二十五日凌晨两
【2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