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一个杂货铺老板娘白天出门倒垃圾,特务跟上去问她:“你这里面什么这么臭,跟屎一样?”老板娘把痰盂往前一递:就是夜香啊!特务吓得连忙后退,嘴里嘀咕着:夫妻俩怎么那么能拉? 哈尔滨的冬日街头,总有股子煤烟味儿混着寒风,谁知那盆倒出的夜香,竟藏着东北地下党的秘密火种。1932年,一个杂货铺老板娘端盆出门,特务尾随盘问臭味,她淡定回一句“夜香”,就把那家伙逼退了。这事儿听起来像市井笑谈,可背后是生死较量,敌人眼皮底下,革命同志怎么守住阵地? 说起李芳,那得从1928年深秋讲起。那时候,日本关东军在东北耀武扬威,沈阳城外炮声隆隆,中共北方局派骨干钻进敌占区,建情报网。李芳跟丈夫周明远剪了长发,换上破布衫,挤上开往天津的煤车。母亲在站台抱着刚满月的娃,襁褓里塞着周明远从商务印书馆顺出的《共产党宣言》,外头裹报纸,谁也看不出端倪。夫妇俩到奉天后,就化身普通劳工,街头巷尾搭起联络线。 李芳的活儿干得细致,她琢磨出“三换身份”的法子,早晨是买菜的主妇,午间扮女学生钻教堂,晚上变街头闲人。一次送胶卷,她把相机藏馄饨担竹杠里,街市上故意洒汤,趁乱换货,蒸汽一遮,特务啥也没瞧见。1929年春分,长春雨下个不停,李芳带三个月大的儿子,和饶漱石假扮夫妻进客栈。娃的尿布夹层缝二十张传单,用米汤写,碘酒才能显字。洒传单时娃哭了,她把剩的塞尿布里,哭声一闹,巡逻兵走远了。这事儿后来进党内教材,教同志们用生活小事儿挡枪眼。 伪满洲国1932年3月树起来,哈尔滨中央大街热闹了,李芳夫妇开“昌盛杂货铺”。店小货多,酒坛米缸底下藏电台和报纸包的手枪,地窖入口缝地板。联络用买菜暗号,二斤半肉是两点半接头,五两糖指五号屋。冬瓜来时掏空塞电码,她切菜敲砧板,节奏就是莫尔斯码,传给外围同志。 1932年早春,沈阳雾气裹煤烟,李芳端陶盆出门倒昨夜污物,气味冲天。特务尾随上前,阴阳怪气问:“这盆里头啥玩意儿,臭得像屎坑?”李芳直言:“军爷要验?这就是夜香。”特务一闻,退后撞墙,长衫沾灰,咕哝:“这俩人拉的量够浇地了。”他灰头土脸溜了,李芳继续倒盆,街头车马照旧。这小插曲化解了监视,铺子联络没断。 李芳的铺子运转稳当,她发明“暗语菜谱”,顾客买东西就带信儿。莫斯科东方大学三年,她学爆破和反侦察,1936年秋回国,带抗联四团袭牡丹江日军军火库。雾重江边,战士过铁丝网,新兵碰响空罐。李芳指挥冲弹药堆,忆杨靖宇胃里棉絮、赵一曼烙刑,三十七人扛箱撤,她设延时引信,爆破组堵门,火光映松花江。
郑洞国勉强算作投诚,为何按起义标准享受礼遇?三个身份大为特殊“1950年3月的
【3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