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小诸葛”白崇禧向蒋介石献策:反正打不过解放军,不如集中全部兵力,南下干掉越南! 1949年冬天,西南快撑不住了。云南那头,卢汉翻了脸,一纸通电就把昆明给“卖”了;四川更没硬撑几天,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仨老将,围在彭县的龙兴寺,喝了口茶,也宣布“起义”。说是起义,其实也像是下台前的体面点个头罢了。 说来也讽刺,这几个名字,前些年还在国民党大会上坐头排,转眼就全成了解放军的“新朋友”。老蒋在台湾憋着气,白崇禧呢,还在海南岛转圈。他俩算是最后的清醒人,明白一件事:这仗,没得打了。 白崇禧那阵子特别烦。他不是那种轻易服软的人,人送外号“小诸葛”,谋略是有的,脸皮也够厚。可一看大陆连根都断了,脑子里就蹦出个古怪主意——干脆打越南去吧,打不过共军,那就南下,干掉胡志明。你听着是不是有点疯?可你别说,他还真仔细想了: 先把四川、云南的川籍部队留下,让他们搞点游击战,别真就让共军顺风顺水地全吃下;再抽些骨干部队,用飞机往台湾、海南岛运;剩下的,统统南撤,过滇南、桂西,杀进越北,一路怼到胡志明老窝里头。 你问为啥非打越南?他也不是拍脑袋。他那时候认准了一个理儿:东南亚这些地儿,刚从列强手里“独”出来,一个个还在咳血喘气。越南跟法国人打得两败俱伤,胡志明那支队伍说到底也不算硬,法国人打不下来他,美国人又不太想掺和。这不就是机会嘛? 你要是国军这会儿跳进去,一边帮法国人“反共”,一边自个儿安个身,说不定美国还能拍拍手,说一句:好样的,咱们再给你点援助。 蒋介石收到这个提议的时候,还真没摇头。他那会儿心情你得体会——是那种一边想着撤退,一边又不甘心的拉扯。他就批了几个字,说:“入越部队注意军纪,勿谈政治。”听起来像是同意了,又像是怕惹事,真有点骑墙的味道。 白崇禧可当真了。他翻着地图,琢磨着怎么调兵,想着哪儿有机场,能飞多少人。海南岛那边,他还派人去看跑道,连作战电报都写好了,取名叫“亥皓午武空电”,你瞧这名字,土里带点拽劲。 可惜,这主意,落地就折了。 你得听听黄杰那一摊事。他那时候带着第一兵团在广西那片苦熬,被共军撵得像条被烧了尾巴的狗,一路往西窜。眼看着快没路走了,就想着跨境,进越南避一避风头。他真就跟法国人谈妥了,在峙马屯那边签了个协定,说好每批500人过境,武器交出来,法军给管饭管水,护送到海防登船。听起来挺像回事,像是在安排一次有秩序的转移。 结果一过境,法国人翻脸比翻书还快。啥武器管保,啥护送,全成了空话。国军被收了枪,圈在湿冷的营地里,吃的那点米,还不如猪食。干鱼是发的,可你得敢吃,满嘴霉味,腥得直往鼻子钻。那些兵,很多人身上带病,结果没药,只能硬熬。死了的,一天俩、一天仨,慢慢就多了起来。 黄杰那兵团,可不是三瓜俩枣,整整1万7千人。真要火了,法军未必能镇住他们。可蒋介石死命拽着一句话——不能惹事,不能让“友邦惊诧”。哎,蒋介石就这毛病,越是落魄,越是讲“形象工程”。结果这一优柔寡断,整支部队就这么被法国人软禁着,吃糠咽菜熬了大半年,最后活着的,被关到富国岛。 这事传回来,白崇禧的算盘等于被打碎。没人再提南下越南了。士兵一个个心都散了,谁还想去那旮旯地方给法国人看脸色?更别说国军的组织能力本来就一塌糊涂。鼎盛时候都“友军有难、不动如山”,这时候士气全无,能跑的跑,能躲的躲,没人想再打仗,更没人想替白崇禧玩什么“国际大棋”。 其实吧,白崇禧脑子确实灵光,他看得远。但他忘了,局势比人想的要快。你今天想的精妙布局,明天就被现实踩成了纸屑。法国人不是傻子,美国人也没空搭理你,蒋介石嘴上说着“反共”,心里却是缩头的。你一个计划得靠那么多不靠谱的人来执行,它能成才怪了。 那年之后,这事就没人再翻。白崇禧也明白,这仗打到这份上,走一步是一步。越南?成了桌上那颗没人敢动的棋子。那些当年跑进越南的士兵,很多人再也没回来。有的死在雨林,有的埋在富国岛的小丘上,连个标识都没有。 有人事后说,要是当年真把部队都投进去,搞不好真能在越北站住脚。那时候胡志明的队伍也不算太硬,法国人早就打得精疲力竭。只要一开打,国际社会怕是要跳脚,到时候局势或许真能拐个弯。 但历史没拐。它就像一辆车,油门一踩就冲下去了,没人回头看那条没走的岔路。白崇禧的电文还留着,墨迹也没干,可没人再提。 只剩下富国岛岸边的椰林还在,风一吹,沙子细细地飘。岛上那些曾穿军装、戴钢盔的年轻人,或许还留下点遗物:一支断掉的钢笔,一张发黄的相片,一个刻着“中正堂”的饭盒。再没人认得他们,也没人喊他们归队。 他们安静地躺着,不知道解放军有没有追来,也不知道台湾后来过得怎么样。 风大了,椰叶哗哗响。谁也听不清那些没走完的脚步声。
1946年,美军强睡了两江总督曾孙女,宋美龄、胡适都干了什么。1946年,美国在
【5评论】【10点赞】
海纳百川
名不虚传果然是小诸葛
快乐人生
真打越南就赚大了
悟者(范维)
老蒋还真该听小诸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