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王千源开了一家饭馆,李乃文和赵春羊去吃饭,吃完后,赵春羊擦擦嘴就走,李乃文问:“你不给钱吗?” 1997年,王千源刚过而立之年,心气正盛。那年他在城里租了一间不到五十平的小铺子。店面不大,前头三张方桌,后头是半开敞的厨房,灶台冒着热气,墙角摆着一口老冰柜。 炉火一旺,油烟里混着酱油、花椒和葱姜蒜的香味,能把人馋得直咽口水。 开张的日子里,他忙得脚不沾地,既是掌勺的师傅,也是跑堂的伙计。朋友们听说他开饭馆,都陆续来捧场,其中最常来的是李乃文和赵春羊。 李乃文性子谨慎,说话带着北京人特有的客气和认真;赵春羊却完全是另一副模样,性格豪爽,嘴皮子利落,平时大大咧咧。三个人认识早,关系亲如哥们儿,常一块儿喝酒聊天。 那天中午,李乃文和赵春羊又照常跑来。王千源正在后厨炒菜,锅里滋啦啦冒火光,一股子辣椒油香气冲到外头,把两人熏得连打喷嚏。 没一会儿,几个家常菜端上桌:小炒肉、干煸豆角,还有一碗热乎乎的西红柿鸡蛋汤。仨人边吃边聊,笑声盖过了灶台上锅勺的声音。 吃到一半,后厨有人叫唤缺葱花,王千源正忙得团团转,一声吆喝:“春羊,帮个忙!”赵春羊撂下筷子,抹抹嘴就窜进厨房,手起刀落一阵哒哒哒,把葱切得整齐利落。 油锅一响,他就帮着颠勺,忙得像自己家的店似的。李乃文看着直笑:“你这人,吃个饭还能打工。”赵春羊甩甩手,满不在乎:“哥们儿嘛,帮一把怎么了。” 等饭吃完,赵春羊顺手抽了张纸擦嘴,一抖身子就往外走。李乃文愣了,喊道:“诶,你不给钱啊?” 赵春羊头也不回,走到柜台边,翻开小铁盒,拿了根牙签叼嘴里,顺手又拎了一瓶汽水:“不给钱就不错了。”说完潇洒出门。 李乃文脸一阵尴尬,抬头看见王千源从厨房出来,额头冒汗还系着围裙,心里更不落忍。他掏出钱包,抽了张十块钱拍在桌上:“这小子不给钱不行,我给你十块。”说完转身跑了。 王千源拿着那十块钱,追到门口喊:“哎,咋给钱啊!”话音飘在街上,赵春羊已经走远,只听见他大声嚷嚷:“下次再说,下次再说!” 可到了下次,情况还是一样。赵春羊吃得自在,照例不掏钱。李乃文看不过去,还是塞上十块,脸红脖子粗地说:“人情归人情,饭钱归饭钱。” 可王千源心里明白,他们仨的关系跟一般客人不一样。赵春羊嘴上没个把门的,但心不坏,常常在关键时候帮他。 有一回后厨临时断了食材,客人催得急,王千源着急上火:“这可怎么办?”赵春羊二话不说,拿起钱就往外跑:“我去市场!等着!” 那时市场离店里有三四里路,他一路小跑,气喘吁吁地拎着两大袋菜回来,浑身是汗。饭菜上桌时,他已经累得直喝凉水解渴。等他再坐回桌边,肚子里的饭早消化得差不多。 李乃文看在眼里,更觉得十块钱花得值。他自己收入不高,心里也清楚王千源刚起步,生意艰难。于是每次来吃饭,他都挑便宜的点,不敢奢侈。他那份十块钱,既是心意,也是心疼。 王千源其实明白,他那小馆子能撑下去,不光靠自己的手艺,还靠身边这帮哥们儿的照应。赵春羊嘴上说“不找他要钱就不错了”。 可真遇上事,他肯定第一个冲上来;李乃文嘴上念叨规矩,却一次次把钱掏出来,默默替大家扛下份子。 这样的日子,虽然算不上多么阔气,却有股子真诚和热乎劲儿。小馆子门口的灯光昏黄,每到晚上,三人常常坐在一起,菜不多,酒也不烈,却能从天南聊到地北。 王千源常说:“咱们这辈子有口饭吃,有酒喝,有兄弟在,够了。” 后来有人调侃赵春羊:“你这人老吃霸王餐。”赵春羊不在乎,笑嘻嘻回一句:“霸王餐?我这是义务工,吃一顿干两活。” 说得大家哈哈大笑。李乃文摇摇头,却心里明白,这就是朋友之间最质朴的交情。 在那个年代,钱不多,生活紧巴巴,但情谊实实在在。饭桌上的一碗菜、一瓶汽水、一张十块钱,都有了分量。
1997年,王千源开了一家饭馆,李乃文和赵春羊去吃饭,吃完后,赵春羊擦擦嘴就走,
牧童的娱论
2025-09-21 09:41:0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