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万泰国人涌入中国,却打着旅游的“幌子”,实则另有目的!不吃美食,不参观景点,竟然都不约而同的做了同一件事...... 原本以为这些泰国人是来吃顿正宗的川菜、看看东方明珠,结果这些人一下飞机,行李箱都没放稳,就直奔泡泡玛特门店,不是来看,是来扫货的。 这些泰国游客的“扫货”可不是普通消费。他们在店门口排起长龙,一排就是好几个小时,一次性买几十个盲盒的比比皆是。 有的干脆带着购物车来,有的提着空箱子来扫货,出门时箱子鼓得能卡在电梯口。单次消费上万元人民币不是个例,反而成了常态。 看似无厘头的行为,其实背后逻辑清晰得很。中泰之间的价格差异,是这场“盲盒大战”的核心驱动力。 在中国,普通款泡泡玛特盲盒售价大多是99元人民币,但到了泰国,价格立马翻好几倍,有的甚至炒到了400元,稀有款式在泰国二手市场上标价能飙到700元。 换句话说,哪怕加上机票、住宿成本,来中国“扫一圈”也比在泰国买划算。 更重要的是,这不只是“买东西”,而是在“抢机会”。泡泡玛特近几年在泰国火得一塌糊涂,尤其是LABUBU系列,已经成了当地年轻人社交圈的“标配”。 泰国顶流明星Lisa曾在多个场合公开展示自己的盲盒收藏,粉丝们自然也要“人手一只”才算跟上潮流。 在这样的氛围下,盲盒不仅是玩具,而是身份象征,是朋友圈里的“社交货币”。 尽管泡泡玛特已经在泰国开设门店,但供需关系严重失衡。热门款、限量款根本买不到,很多人哪怕排队也扑空。 相比之下,中国门店的货源显得“豪气”得多,不仅上新快,还经常能抢到独家限定。这对泰国消费者来说,简直就是一座金矿。 更有意思的是,参与这场“盲盒风暴”的,绝不只是双肩背包的年轻人。 带着孩子的父母、白发苍苍的老人,甚至身穿僧袍的师父,都出现在泡泡玛特的门口队伍中。他们来自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但目标一致:带着行李箱,疯狂“扫货”。 这股“盲盒热”也带动了中国本地市场的连锁反应。 为了迎合这些“扫货团”,不少商场临时增设了物流打包点,甚至推出了“玩具采购专线”的旅游路线,专门带着外国游客一站式扫店。 更有玩具品牌开始尝试与泰国电商平台合作,把盲盒直接送到泰国消费者手中。 但人多了,问题也就来了。中国移民管理局和边检部门,已经注意到有部分泰国人员频繁出入境、短时多次入境的异常行为。 相关单位开始加强入境审查,询问旅客的详细行程安排。部分城市还对“短期就业”场所进行排查,防止非法务工现象蔓延。 这场看似偶然的“盲盒风潮”,其实折射出几个更深层次的变化。首先,它说明中国本土潮流文化正在“倒出口”,不再只是“引进来”,而是“走出去”。 泡泡玛特、汉服、国潮、美妆等品牌,已经开始在东南亚市场建立起号召力。 其次,它说明中国的消费市场吸引力越来越大,甚至在泰国人眼中,比日本、韩国还更值得跑一趟。 当然,这也提醒监管部门,一个政策的开放,不能只看到表面人流量的增长,更要关注政策执行的可持续性。 免签政策的初衷是推动旅游与人文交流,而不是成为“灰色打工”或“代购套利”的工具。如何在开放与管理之间找到平衡,是下一步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总的来说,盲盒之下藏着的是跨境消费的逻辑、文化输出的路径、监管治理的挑战。 泰国人来中国,不再只是看风景吃美食,而是在用脚投票,选择他们认为最有价值的目的地。而中国,正站在这场文化与消费全球化潮流的前沿。
30多万泰国人涌入中国,却打着旅游的“幌子”,实则另有目的!不吃美食,不参观景点
巧珍
2025-09-22 12:07:59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