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路透社的新闻:上汽打算大幅削减它在印度 JSW MG Motor 的持股,并暂停后续投入。虽然这不等于完全退出,但这一步其实透露了不少行业里正在悄悄重排的信号。
回头看,上汽2019 年进入印度、接手 GM 的工厂、投了不少钱,也被看做是中国车企在国际布局的重要棋子。
可现实是,印度从 2020 年起对邻国投资加锁,审批拖延、EV 投资方案被否决,这些都让一个看起来很强势的“进入”计划,渐渐陷入政策和制度的拉扯里。
上汽想把持股削下来、仍保留技术与产品输出,这其实是“降风险+保选项”的策略——保留市场入口,同时减少资本暴露与政策波动带来的成本。
另一方面,JSW 自己想扩大话语权(甚至品牌路径),加上与其他中国厂商的技术合作谈判在进行,这些都在挑战原先合资方的权力格局与利益分配。
对车企来说,重要的不只是“先占市场”,更要有“入市后的可持续性”。若政策变动、投资审批、当地法规、外资监管都动荡,就算车卖得不错,也容易被拖住脚步。印度市场机会确实大,但门槛正变高。
如果我是上汽或类似想在印度发力的中国品牌,我现在会非常重视这些:投资审批流程要快、对当地合作伙伴的战略意图要充分了解、本地法规变动要有监测机制、出口与技术输出路径要备选。
这样,哪怕环境变了,也能稍微转舵。
电车出海汽场全开新能源汽车上汽上汽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