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持续下去谁能坚持更久 俄乌冲突陷入“持久战”泥潭,谁能撑到最后? 乌克

刘全福观天下 2025-09-22 14:12:37

俄乌冲突持续下去谁能坚持更久 俄乌冲突陷入“持久战”泥潭,谁能撑到最后? 乌克兰战场硝烟弥漫,而莫斯科和基辅的决策者们正在同时计算着同一个公式:时间、资源与意志力的残酷等式。 顿涅茨克地区焦黑的土地上,一名乌克兰士兵靠在残破的战壕中,用几乎冻僵的手指在手机最后10%电量下给家人打字:“我们还在这里坚守”。与此同时,俄罗斯圣彼得堡一家军工厂的工人刚完成又一个12小时轮班,生产着前线急需的炮弹。 俄乌冲突已经进入第三个冬天,这场战争不再是闪电式的军事行动,而演变为一场消耗战。西方智库开始使用“持久战”这个词,而问题直指核心:在这场残酷的耐力竞赛中,谁能坚持更久? 01 资源对决:军事储备与经济耐力的双线较量 俄乌冲突已经演变为一场工业产能与资源储备的全面对抗。俄罗斯在过去两年中成功将其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军工业生产大幅提升。 2023年,俄罗斯生产了约200万辆坦克、装甲车和汽车,军工复合体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与之相比,乌克兰的国防生产虽然也有所增加,但规模完全不在同一量级。 能源收入继续为俄罗斯战争机器提供血液。尽管面临西方制裁,俄罗斯2023年石油和天然气收入仍达到近1000亿美元,相当于乌克兰全年GDP的一半以上。这种资源不对称性决定了双方可持续性的根本差异。 乌克兰则几乎完全依赖盟友的财政和军事支持。美国已提供超过44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欧盟及其成员国也承诺了超过1300亿欧元的援助。但这种支持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政治不确定性。 02 人力对比:兵源结构与社会承受力的考验 兵员补充问题正在成为双方面临的共同挑战。俄罗斯拥有约1.4亿人口,是乌克兰的三倍多,这种人口优势直接转化为兵源优势。 俄罗斯通过志愿兵招募、高薪诱惑和部分动员等方式,维持了约60万军队在乌作战。而乌克兰在经过多次动员后,已经开始征召年龄更大、身体状况欠佳的人员,甚至考虑将征召年龄下限从27岁降至25岁。 乌克兰面临的不仅是士兵数量问题,更是社会结构承受力的极限考验。大量适龄劳动力参军或逃离国外,导致国内劳动力严重短缺,直接冲击本已脆弱的经济基础。 俄罗斯社会虽然对战争普遍感到疲劳,但大规模抗议活动仍然稀少。相对成功的宣传机器和仍然稳定的生活水平,维持了社会基本稳定,为长期作战提供了社会心理基础。 03 外部支持:盟友可靠性与地缘政治的变量 国际支持网络正在出现微妙变化。乌克兰最大的单一支持者美国,其援助计划正面临国会共和党人的阻挠。2023年底,价值超过600亿美元的对乌援助计划被搁置,暴露了乌克兰援助的政治脆弱性。 欧洲联盟虽然通过了500亿欧元的乌克兰援助计划,但内部也存在分歧。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公开反对,反映了欧盟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与此同时,欧盟军工产能提升缓慢,无法及时满足乌克兰战场需求。 俄罗斯则获得了朝鲜、伊朗等国家的实质性支持。朝鲜提供的炮弹和弹道导弹,伊朗提供的无人机,正在帮助俄罗斯弥补某些领域的装备短缺,形成了一种非对称联盟体系。 中国因素同样关键。虽然中国没有直接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但双边贸易的大幅增长帮助俄罗斯缓解了西方制裁的压力,为俄罗斯经济提供了重要缓冲。 04 时间维度:战争疲劳与战略耐心的竞赛 战争疲劳感正在双方社会以及国际社会蔓延。乌克兰方面,持续的空袭警报、能源基础设施遭破坏导致的停电、大量人口流离失所,都在不断考验民众的承受极限。 俄罗斯社会虽然与前线距离较远,但经济制裁的长期影响正在显现。通货膨胀率持续高企,消费品质量下降,外国品牌退出市场,这些因素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民众生活质量和对战争的支持度。 西方国家的“乌克兰疲劳”也许是最令基辅担忧的变量。2024年全球有超过50个国家举行大选,包括美国和多个欧洲国家,政治格局变化可能直接影响对乌政策。 时间似乎站在俄罗斯一边。莫斯科的战略计算基于一个简单前提:只要坚持足够长时间,西方对乌克兰的支持就会减弱,从而迫使基辅接受谈判条件。这种持久战逻辑正在考验各方的战略耐心。 莫斯科的天空依然平静,基辅则频繁响起空袭警报,但两国的普通民众都在问着同一个问题:这一切何时结束? 俄罗斯拥有更多的资源、更多的人口和更强大的军工产能,但乌克兰拥有更强的国际支持和保卫家园的意志力。这场冲突已经成为一场看谁先眨眼的瞪眼比赛。 最终,坚持最久的不一定是军事最强大的一方,而是内部凝聚力更强、战略耐心更持久的一方。在这场残酷的耐力测试中,时间本身已经成为最致命的武器。

0 阅读:0
刘全福观天下

刘全福观天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