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已把“不要脸”的精神发挥到极致!9月17日,俄外长拉夫罗夫在首都莫斯科举行

寒泉漱石鸣 2025-09-22 15:01:51

俄罗斯已把“不要脸”的精神发挥到极致!9月17日,俄外长拉夫罗夫在首都莫斯科举行的外国大使圆桌会议上表示,欧盟和北约近期的行为意在破坏乌克兰问题和平解决进程。言下之意仿佛这场打了三年多的战争,责任全在西方阻碍停火。 其实,拉夫罗夫可不是第一次这么说了。就在前不久的联合国大会上,他火力全开,直接把西方称为“谎言帝国”,说美国和欧洲经常承诺一大堆,但压根不履行,骗了“全球大多数人”。他还翻旧账,说二战时西方就策划过对苏联盟友动手,后来北约东扩的承诺更是纯属欺骗。按他的逻辑,西方对2014年乌克兰“政变”后的仇俄政权进行军事化,趁机对俄罗斯发动“混合战争”,而美国的目标就是从战略上打败俄罗斯。所以现在西方提供武器、情报支持,甚至可能有军事顾问在乌克兰,那就是“借乌克兰人的手和身体”跟俄罗斯直接开战。 但现实好像也没那么“单纯”,拉夫罗夫嘴上说着和平,俄军却在战场上一点没闲着。就在他抱怨西方破坏和平的同一天,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其实已经表示愿意抛开预设条件谈停火,只是要求谈判地点别在莫斯科。而俄罗斯这边呢,一边炸着乌克兰的后勤补给线——比如精准打击载着北约援助武器的列车,让乌军前线弹药缺口大到30%,一边又在外交场合说西方援助是“让战争升级的祸根”。这种“我打你是为你好”的逻辑,确实有点绕。 此外,还特别喜欢打“人道主义”牌。拉夫罗夫说俄罗斯对乌克兰领土没兴趣,因为俄罗斯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了,他们只是“关心那片土地上的人”。这话从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说到现在,试图把军事行动包装成保护俄语族群的人道主义行动。但西方媒体和政客们显然不怎么买账,觉得这就是一套“信息战的话术”。而且拉夫罗夫自己都承认,俄罗斯现在“在战场上没有盟友”,是“单独对抗整个西方”,这种孤立局面其实也反映了国际社会的某种态度。 更讽刺的是,拉夫罗夫和俄罗斯外交部在外交场合上的风格越来越“硬核”。比如他们曾在社交平台上发图,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等人处理成“蜷缩在角落”的小丑形象,还配文说“欧洲人见了我就逃跑”。这种公开羞辱,完全不像传统外交官,反倒更像“反西方讽刺艺术家”。在G20这类场合,西方外交官确实常集体回避俄罗斯代表,拉夫罗夫就嘲讽说“他们都是成年人,却像孩子一样逃跑”。但这种互相羞辱的背后,其实是俄西关系已经撕破脸到连基本外交礼仪都不顾了。 其实乌克兰危机的根源,国际社会看得很清楚。美国主导的北约持续东扩,无视俄罗斯的安全关切,执意要把乌克兰变成俄罗斯边境上的西方堡垒,这才是矛盾爆发的关键。美国前国会众议员甚至说过,拜登只要保证不接纳乌克兰加入北约,就能阻止战争,但美国就是不干。而且美国还在乌克兰长期策划“颜色革命”,加剧民族主义,破坏谈判解决的努力。战争打起来后,美国又是军援第一大“金主”,投入上千亿美元,生怕战争结束,这样看,西方确实在“拱火浇油”。 但如果说俄罗斯就是纯粹的“受害者”,好像也与事实不符。拉夫罗夫强调俄罗斯的“底线”包括乌克兰不加入北约、停止东扩,并承认领土现实——其实就是承认克里米亚等地的吞并。这些条件他们视为“非谈判性”的。所以俄罗斯虽然嘴上说开放对话,但行动上还在继续军事升级。这种“我要和平,但得按我的方式来”的态度,其实也挺难搞。 拉夫罗夫和俄罗斯的这种“倒打一耙”风格,背后其实是一种战时宣传思路——既然西方已经给我贴上“坏人”标签,那我就干脆演得更彻底点,让你们怕我。这样既能强化国内舆论对“俄罗斯依然强硬”的信念,也能向全球非西方世界展示:我们不需要西方认可,也不屈服于你们的规则。在一些同样厌倦欧美傲慢和双标的国家,这种“西方拷打者”的形象甚至还能赚到些认同。 总的来说,拉夫罗夫的话术和俄罗斯的行为,堪称国际关系里“贼喊捉贼”的顶级案例。战争打了三年多,平民苦不堪言,基辅州的铁路工人修着被炸的铁轨,提心吊胆地防着下次袭击,而外交场合里,双方还在互相指责、玩文字游戏。拉夫罗夫说得好像俄罗斯多么热爱和平、只有北约是嗜血的战争机器,但看看战场上的实际动作,就知道这些话有多“不要脸”了......

0 阅读:20

猜你喜欢

寒泉漱石鸣

寒泉漱石鸣

寒泉漱石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