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被全球“围堵”,内塔尼亚胡豁出去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 以色列,这个曾被称为“中东铁桶”的国家,如今却发现自己陷入了四面楚歌。 内塔尼亚胡面对全球批评和制裁,不仅没有后退的打算,反而选择了更为激进的对抗方式。 眼下这场“豪赌”,正把以色列推到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也让中东局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内塔尼亚胡会不会就此“破罐子破摔”,带着以色列走上一条不归路?这场博弈,远没有到终局。 以色列的困局其实早已显山露水。2025年9月,16个国家联手发表声明,公开谴责以色列在加沙地带持续的军事行动。 欧盟接连出手,对以色列实施制裁,暂停有关贸易协议,还点名制裁内阁中的极端分子。别看西方国家一向爱当“和事佬”,这回却罕见地同仇敌忾。 法国总统马克龙的表态很直接,称如果以色列再不放松加沙封锁,欧洲就会一起下狠手,暂停合作,甚至直接切断部分联系。 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不再只是口头谴责,更是在联合国大会期间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葡萄牙、比利时等国也迅速跟进。 欧洲态度的急转弯,像一记重拳,打得以色列措手不及。曾经的“老朋友”美国,也开始变脸。美驻以大使干脆取消了原定访问,白宫明确表达希望以色列尽快结束加沙军事行动。 以色列原本指望的朋友圈,眼下一个个都在疏远。即使是特朗普政府,虽然嘴上还说支持,但实际行动却越来越让以色列感到心寒。 美国与哈马斯直接谈判、与伊朗眉来眼去,甚至和也门胡塞武装达成停火协议,这些举动都传递出一个信号:以色列不能再把美国的支持当成理所当然。以色列议员们的抱怨不无道理,毕竟“靠山”开始摇摆,谁心里能不慌? 压力之下,内塔尼亚胡没有选择妥协,反而一头扎进了更激烈的对抗。以色列军队9月19日从两路同时推进加沙城,展开了自本轮冲突以来最猛烈的进攻。 加沙地带的伤亡数字不断攀升,救援物资卡在边境,数千辆卡车进不去,普通百姓的日子变得更加难熬。 内塔尼亚胡的态度也越来越强硬,直接放话:只要有国家窝藏哈马斯,哪怕远在天边,都可能成为以色列的打击目标。 这番话在中东地区引发了不小的震动,很多阿拉伯国家公开批评以色列已经突破了自卫的底线,不再受传统国际法的约束。 与此同时,以色列情报机构还被曝出在伊朗暗中活动,成立百人特工队,专门打击伊朗导弹系统。这种“主动出击”,让本已紧绷的地缘局势越发危险。 就连以色列国内,也有人觉得这条路越走越窄。极右翼部长们则推波助澜,主张趁乱直接吞并约旦河西岸的大片土地。 美国媒体披露,以色列政府正在讨论不同规模的吞并计划,最大的方案甚至包括整个C区。 如果真这么干,巴以分治的奥斯陆协议也就成了一纸空文,地区和平的希望更加渺茫。 历史上,每逢以色列陷入危机,往往会有“强硬派”站出来,用铁腕回应外部压力。可惜,这种靠武力维持的优势,总归是“刀刃上跳舞”,风险极高。 外交孤立加剧,经济压力也开始显现。欧洲市场收紧,以色列的出口商们叫苦连天,特拉维夫股市一路下挫。 制造商协会的负责人直言不讳,“自给自足”在现实面前就是个泡影。国际伙伴不愿合作,哪怕是最基础的贸易协议,也变得难上加难。 经济学家发出警告,贸易受阻、人口增长、生产停滞,这些矛盾叠加,随时可能引发内部粮食危机。 其实,历史已经多次证明,靠与世界对着干,不仅赢不了尊重,还可能丢掉饭碗。以色列这些年习惯了用危机来转移内部矛盾,可这一次,外部压力和内部矛盾叠加,恐怕很难再靠“硬撑”过关。 中国一贯主张和平发展,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和单边制裁。中方一直强调,巴以问题的解决要靠对话协商,不能靠武力更不能靠“零和博弈”。 从全球视角看,地区稳定才是长远之计。以色列如果一味激化矛盾,最终只会把自己逼到更窄的死胡同。放下对抗的“盾牌”,走回谈判桌,或许才是唯一的出路。 内塔尼亚胡的“破釜沉舟”式选择,像极了走钢丝。短期内或许还能稳住国内局势,但全球“围堵”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国际社会的警告已经很明确,继续冒险只会让局势更难收拾。历史的经验反复提醒我们,真正的安全,永远靠的是互信与合作,而不是强硬和孤立。 参考资料:西方多国:将承认2025-09-21 20:25·中国能源报 华盛顿真要在巴以问题上当“孤家寡人”?2025-09-22 08:54·新黄河
记者提问:“全世界只有你有能力说服内塔尼亚胡摧毁加沙,结束在那的饥荒与平民杀戮。
【13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