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宣布了,9月21日,印度国家软件与服务业企业协会(Nasscom)发布声明,对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签署的H-1B签证新规表示担忧,该规定将签证申请费用大幅提高至10万美元。 特朗普政府这次调整H-1B签证,表面上说是要“保证引进的外国劳工都是真高手”,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就是冲着印度科技产业来的精准打击。 长期以来,印度靠着成本低、工程师素质高的优势,通过H-1B签证成了美国科技行业的“人才大仓库”,2023—2024财年,印度籍员工在H-1B受益人里占了72.3%,像塔塔咨询这种大公司,一下子就通过这个计划给美国送去了2500多名工程师。 新规这一涨价,对印度科技公司来说,就像突然被砍了一刀,10万美元的签证费,差不多是一个初级工程师一年半的工资,直接把外包业务的成本推得老高。 就说Infosys吧,2024财年它拿到了2504个H-1B初始雇佣批准,要是按新规交钱,光签证费就得2.5亿美元,都快赶上它在北美市场一年的利润了,这对那些中小型外包企业,简直就是灭顶之灾。 这政策调整的影响,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从经济领域“哗啦啦”倒向了社会层面,印度外交部都急得跳脚了,说新规会“搅乱家庭,闹出人道主义问题”。 这可不是吓唬人,在印度,H-1B签证就是中产阶级实现“美国梦”的“黄金门票”,每年都有超过10万名工程师靠它去美国工作,新规一出来,好多家庭都懵了:交这么多钱,值不值?不交,这么多年的努力不就白费了? 更夸张的是,政策一公布,印度飞美国的机票瞬间成了“抢手货”,9月19日新规刚出来,2小时内机票价格就涨了200%,部分商务舱票价直接飙到10万卢比。 还有更荒唐的,有些美国网民在网上发起“占座行动”,故意订机票不让印度工程师回去,这矛盾一下就激化了。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印度科技产业可没坐以待毙,Nasscom在声明里说了,要两条腿走路:一是在美国本土多招人、多培训,减少对印度员工的依赖,二是加快印度国内的数字化转型,多创造些高端工作岗位。 其实,有些企业已经行动起来了,印度最大的外包公司TCS宣布,未来三年要投5亿美元在美国建10个创新中心,招5000名美国本地工程师。 而且,这政策调整也给印度科技自主创新带来了机会,印度国家转型委员会前首席执行官康特说:美国把门关上了,咱们就得赶紧自己搞创新生态。 还真别说,2025年上半年,印度初创企业融资额涨了40%,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这些领域冒出了200多家本土独角兽企业,说不定,这次危机能让印度从“人才出口大国”变成“技术强国”呢。 特朗普搞的这个H-1B新规,说白了就是全球化人才流动保护主义的极端表现,它让我们看到,当国家利益和企业需求起冲突时,普通人就成了政策博弈的牺牲品。 但历史告诉我们,靠封闭政策是拦不住技术进步的,20世纪80年代日本半导体产业崛起,美国用贸易战打压,结果呢?全球产业链还是照样重构。 对印度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会,短期内,政府得和企业一起想办法,比如一起分担签证费用,找美国谈判争取点豁免,长期来看,得加大教育投入,培养更多能在全球竞争的本土人才。 对美国科技行业来说,老靠“签证杠杆”可不行,要是印度工程师不再是最佳选择,硅谷的创新还能像以前那么猛吗?这可能是特朗普政府得重新琢磨的问题。 在这场人才流动的“闹剧”里,没有真正的赢家,只有那些能适应变化、不断创新的企业和个人,才能在这场风波里站稳脚跟,毕竟,在数字时代,人才和技术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开放合作才是应对不确定性的王道。
其实我们中国人不知道的是:印度除了极少数高知人士,其他包括印度高层精英,下至普通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