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河南项城有一个秀才叫刘多云,多次考举人均名落孙山,心灰意冷,他舅舅是风

历史趣闻社 2025-09-23 00:02:28

清朝末年,河南项城有一个秀才叫刘多云,多次考举人均名落孙山,心灰意冷,他舅舅是风水大师,家里有许多书籍,像唐代大师袁天罡,李淳风等人的书籍《推背图》,书看的多了,在街上摆了个算卦,测字的摊子,他脑子灵活,善于察言观色,给人算卦,首先问算财运,还是前程,大多数人是喜怒哀愁,显示在脸上,刘多云带猜带蒙,十之有七八回算中了,算卦十几年,在同行中拔得头筹。 刘多云的摊子摆在县城东门口的老槐树下,铺块蓝布,摆上笔墨纸砚和一本翻得卷边的《推背图》,旁边挂个小幡,写着“测字断祸福,卜卦知吉凶”。他不像别的算卦先生,一上来就故弄玄虚说“天机不可泄露”,反倒常跟来算卦的人拉家常,听人说几句,眼神就把对方的衣着神态摸得门清。 有回一个穿着补丁衣裳的庄稼汉来算财运,攥着衣角支支吾吾,说想知道今年秋收能不能多卖点粮食。刘多云看他鞋上沾着泥,裤腿还沾着麦芒,就知道是刚从地里赶过来的。他让汉子写个“麦”字,汉子一笔一划写完,刘多云指着字说:“‘麦’字底下是‘友’,友字添两点就是‘火’,今年秋天会有点旱,但你要是多跟邻里搭伙引水,这‘火’就能变成‘水’,收成不仅不会差,还能比去年多两成。”后来秋收时果然遇了旱,那汉子照着说的,跟邻居一起挖渠引水,最后粮食真的多收了不少,特意拎了半袋新米来谢他。 还有回县城里的张掌柜来算前程,说自己想盘下街对面的铺子开分店,又怕赔本。刘多云见他穿的绸缎马褂,却老摸着袖口的线头,说话时眼神飘向街对面,就知道他心里其实早有主意,就是缺个底气。他让张掌柜抽个签,抽出个“中”字,刘多云笑着说:“‘中’字拆开是‘口’和‘丨’,口是客源,丨是撑起来的架子,你这分店开起来,客源能撑住架子,就是要注意,开店那天多请街坊邻居来尝鲜,把‘口’气做足了,往后准顺。”张掌柜后来真开了分店,开业当天请人免费试吃,生意一直红火,逢人就说刘多云算得准。 刘多云算卦有个规矩,遇到穷苦人来算,分文不取,还常给人出些实在主意。有回一个寡妇带着孩子来算孩子的前程,说孩子想读书却没钱。刘多云看孩子手里攥着个用树枝做的笔,在地上写自己的名字,就说:“你家孩子是块读书的料,‘书’字有‘聿’,聿是笔,只要肯握笔,总有出头的日子。县城西头的王先生开了个蒙学,你去跟他说我介绍的,他会收孩子做学徒,管吃管住,还能跟着读书。”那寡妇后来真找了王先生,孩子也争气,后来还考上了县里的学堂,成了村里第一个读书人。 有人问刘多云,为啥他算卦总这么准。他摸着下巴上的胡子笑:“哪有什么真能掐会算的本事,不过是多听人说几句,多看人几眼。来算卦的人,心里都揣着事儿,脸上藏不住。我不过是把他们没说出口的心思,用几句吉利话点透,再给点实在办法,算不上什么能耐。” 后来项城遭了水灾,粮价飞涨,不少人没饭吃。刘多云把自己这些年算卦攒的钱拿出来,在东门口搭了个粥棚,每天煮粥给灾民喝。他还跟县城里的富户商量,让他们捐粮捐钱,自己则帮他们“算卦”,说他们积德行善,往后家业准能兴旺。那些富户听了,也愿意出钱出力,粥棚足足开了三个月,救了不少人的命。 水灾过后,有人劝刘多云把摊子挪到更热闹的地方,说不定能多赚点钱。他却摇摇头,还是守着东门口的老槐树:“我在这儿摆了十几年摊子,跟街坊都熟了,在这儿心里踏实。再说,能帮人解解心疑,给点实在主意,比多赚几个钱强。” 直到晚年,刘多云还在老槐树下摆摊,只是不再算卦,反倒常给人讲书里的故事,说袁天罡、李淳风的书里,最要紧的不是预测吉凶,是教人存善念、做善事。有人问他这辈子最得意的事是什么,他说不是算准了多少卦,是帮着寡妇的孩子读了书,是水灾时救了那些灾民——这些事,比任何“算准”的卦都让人安心。 据《项城民俗志》民间故事整理

0 阅读:58

猜你喜欢

历史趣闻社

历史趣闻社

社内趣闻,笑看历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