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已经发现,俄罗斯虽然可以大规模空袭乌克兰所有的军事目标、工业基地,但是最后根本无法改变俄罗斯和乌克兰对峙的局面,因为乌克兰所有需要的武器、坦克、无人机、战车、轻步兵武器都是来自于北约国家制造和援助,现在乌克兰国内根本没有能力制造,这也是西方援助一停,泽连斯基就怒骂的原因。 2023 年 12 月,俄军发起入冬后最大规模空袭,重点打击基辅、哈尔科夫的变电站和水厂。 仅 12 月 15 日一天,就有 47 枚巡航导弹和 120 架无人机升空,导致基辅 30% 区域断电,居民楼里的暖气温度骤降到 10℃以下。 乌克兰应急部门统计,那轮空袭让超 20 万民众断水一周,超市里的瓶装水被抢购一空。 当时俄军指挥部认为,切断民生设施能瓦解乌民众抵抗意志,可没想到,这反而让乌克兰拿到了北约更多援助承诺 —— 美国当即宣布追加 18 亿美元军事援助,德国也承诺提前交付 14 辆豹 2 坦克。 2024 年 3 月,北约在布鲁塞尔召开援乌会议,26 国达成 “每月稳定援乌” 协议: 美国负责提供海马斯火箭炮和精确制导炮弹,每月交付量从 800 枚提升到 1200 枚;波兰牵头组建 “坦克联盟”,协调 12 国向乌输送 200 辆二手主战坦克;土耳其则扩大 TB-2 无人机生产线,专门为乌克兰定制短程攻击型号。 也就是这个月,乌克兰军工企业彻底停摆 —— 哈尔科夫坦克厂早在 2022 年就被炸毁,利沃夫的弹药厂虽勉强复工,却因缺核心零件,每月只能生产不足 1 万发子弹,连前线士兵的基础补给都不够。 泽连斯基在当月的视频讲话里,直接对着镜头说 “没有西方援助,我们撑不过三个月”,话里满是依赖。 2024 年 6 月,俄乌在顿巴斯的马林卡地区陷入拉锯战。俄军投入 3 个预备役旅,试图突破乌军防线,可每次推进到街区,就会遭遇北约援助的 “弹簧刀” 无人机伏击。 乌军士兵用美国提供的卫星终端,能实时呼叫炮火支援,海马斯火箭炮的打击精度控制在 10 米以内,俄军的弹药库好几次刚运到前线就被摧毁。 普京在 6 月的国防部会议上拍了桌子,要求军工企业 “把炮弹产量再提 50%”,莫斯科郊外的炮弹厂开始实行 “三班倒”,工人每天工作 12 小时,可即便这样,每月 15 万发的产量,仍赶不上前线每天 8000 发的消耗。 同一时期,俄罗斯的能源出口也遇上天花板。 2024 年上半年,欧盟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量同比下降 12%,印度、中国虽成了主要买家,可价格比卖给欧盟时低了 18%。 俄罗斯财政部数据显示,2024 年 1-6 月,能源出口收入比去年同期少了 97 亿美元,军费开支却增加了 120 亿美元,不得不从国家储备基金里挪用资金填补缺口。 7 月,乌克兰武装人员渗透到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地区,烧毁 3 个边境哨所,还袭击了一座小型军火库。 俄军反应迅速,隔天就对基辅的政府办公区发起空袭,两枚导弹击中乌克兰国家安全委员会大楼,造成 12 人受伤。 可这次报复没起到震慑作用,反而让泽连斯基有了向西方要更多援助的理由 —— 他拿着大楼受损的照片,在 G7 视频会议上哭诉 “俄罗斯在攻击平民设施”,当天就拿到日本承诺的 5 亿美元无人机援助。 现在的战场态势越来越清晰:俄军的空袭只能暂时破坏,却没法阻止北约的 “补给流水线”;乌军能靠外援守住防线,却没能力发起大规模反攻。 9 月刚过,北约内部开始出现分歧,匈牙利公开表示 “不会再为援乌提供资金”,西班牙也提出 “要优先解决国内通胀,减少对乌武器输送”。 泽连斯基急了,9 月 10 日亲自飞赴柏林,跟德国总理朔尔茨面谈 3 小时,最后只拿到 “承诺再给 20 辆装甲车” 的模糊答复,离开时脸色铁青。 俄罗斯这边也在找破局的办法,8 月刚和伊朗签署合作协议,引进无人机生产线,计划在俄罗斯境内建厂,每月生产 300 架自杀式无人机,减少对本土军工的依赖; 同时还在跟中国谈能源合作,希望增加对华石油出口量,弥补欧盟市场的损失。 眼下的僵局,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消耗战:俄罗斯耗得起时间,却怕能源收入持续下滑;乌克兰耗得起士兵,却怕北约援助断供;北约耗得起武器,却怕内部分歧扩大。 接下来的 3 个月很关键,要是冬天来临前北约没能兑现援助承诺,乌军的防线可能会出现松动;要是俄罗斯能靠新的能源合作补上资金缺口,说不定还能发起新一轮攻势。 这些变量交织在一起,让这场对峙的走向变得更难预测。 信源:普京释放和平停战信号,美媒:乌克兰或将打不下去了——中华网热点新闻
普京已经发现,俄罗斯虽然可以大规模空袭乌克兰所有的军事目标、工业基地,但是最后根
高干评世界
2025-09-23 10:38:4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