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秘书长带头,先从废除一票否决权开始?80年来首次,这回联合国秘书长亲自带头,要拿五常来开刀,直接先从一票否决权开始,这下五常实权要没了?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如今联合国安理会的架构现在还是沿用的80年前的世界格局,但是现在的国际局势早就已经不适用这种架构了,于是,在复杂的局势下,改革被提上了日程。 1945年,美、苏、英、中、法五国在旧金山制宪会议上达成妥协:为确保大国合作、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五常被赋予“一票否决”的特殊权力。 这意味着,只要其中任何一国反对,即便其他193个成员国全部赞成,决议也无法通过。这一设计本质上是权力平衡的产物——没有否决权,大国未必愿意加入联合国,更别提承担维护和平的责任。冷战期间,美苏虽对立,但否决权反而成为“安全阀”,双方通过相互制衡避免了直接军事冲突。 然而,随着国际格局剧变,否决权的“副作用”日益显现。据统计,自1946年至2025年,五常共动用否决权300余次,其中近半数发生在冷战后。 俄罗斯在叙利亚问题上使用否决权超过20次,阻止涉叙调查和制裁;美国则在巴以冲突中动用否决权80余次,多次否决谴责以色列的决议。2025年加沙地带局势升级期间,安理会连续5次就停火决议表决,均因美俄互相否决而失败。 更令人震惊的是,2023年苏丹内战中,安理会因中俄否决西方提出的“人道干预”草案,导致联合国未能及时介入,造成数万人死亡。这些案例让国际社会逐渐形成共识:否决权已从“防止战争的工具”异化为“大国利益的遮羞布”。 古特雷斯的改革提议并非空穴来风。2025年恰逢联合国成立80周年,这一时间节点为改革提供了历史契机。他提出的方案包含两大核心:限制否决权使用场景,规定在涉及“战争罪、种族灭绝、大规模侵害人权”等极端情况下,五常需提前向联大解释否决理由并接受质询。 推动安理会扩容,增加非洲、拉美等地区的常任理事国席位。英国和法国率先表态支持限制否决权,但明确反对取消;美国虽表示愿意讨论扩容,却坚持新常任理事国不得拥有否决权;俄罗斯和中国则强调改革需基于“广泛共识”,避免加剧国际分裂。 五常的分裂态度暴露了改革的深层困境。从程序看,修改联合国宪章需经安理会三分之二成员国同意,并获所有常任理事国批准——这相当于让五常自己“砍掉特权”。 从利益看,美国担心否决权削弱会失去对中东、拉美事务的主导权;俄罗斯视否决权为对抗北约东扩的“最后防线”;中国虽使用否决权次数最少,但认为其是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的重要工具。即便是英法,表面支持改革,实则希望通过限制他国否决权来扩大自身影响力。 国际社会的改革呼声同样激烈。非洲联盟自2005年提出“埃祖尔韦尼共识”,要求获得2个常任理事国席位和否决权;印度、巴西、日本、德国组成的“四国联盟”长期争取入常,甚至以“退出联合国”相威胁。 民间组织“废除否决权联盟”收集到超过500万份联署请愿,要求彻底取消这一特权。然而,这些声音在五常的抵制下始终未能突破。 古特雷斯深知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他的真实意图是通过舆论施压,推动五常达成“政治承诺”——例如自愿承诺在特定议题上不使用否决权。 2025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五点改革建议,包括“坚持初心使命”“平衡三大支柱”等,强调改革需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俄罗斯则重申“否决权是战后秩序的基石”。这些表态显示,五常虽立场各异,但均不愿放弃核心利益。 联合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否决权的存废之争,本质上是权力再分配的博弈。历史经验表明,重大国际制度变革往往需要危机倒逼——2003年伊拉克战争暴露了安理会集体安全机制的缺陷,才推动各国加速讨论改革。 2025年的全球变暖、能源冲突、人工智能治理等新挑战,或许会成为压垮旧体制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可以预见的是,在五常未就改革路径达成妥协前,安理会的“否决权之争”仍将持续。 这场改革风波留给世界的,是一个尖锐的提问:当国际秩序从“大国共治”转向“多极博弈”,联合国究竟该成为大国利益的协调者,还是全球公平的守护者?大家如何看待五常否决权的未来?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美国动用无耻手段,试图阻挠联大会议,望着空荡的座位,中方怒了纽约联合国总部,
【12评论】【2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