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中国!美国豆农血亏900亿,喊话特朗普政府跟中方认错 美国大豆收获季本该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但今年却格外安静。中国这个曾经的大客户,今年没有下任何订单。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坐在自己的拖拉机上,面对镜头直言“我们需要中国!”这句话背后的焦虑不言自明。 美国农民的日子不好过,可他们的无奈究竟只是经济上的账本压力,还是更深层的中美博弈?如今,900亿的亏损摆在眼前,特朗普政府会怎么应对? 豆农的呼喊是否能敲开中美对话的大门?故事远比简单的贸易数字更曲折,也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美国大豆出口向来仰赖中国这个“超级买家”,但2025-2026作物年度,中国的订单数字直接归零。 按照往年数据,中国通常会吃下美国大豆出口的八成,但现在,不仅订单没了,整个出口市场都冷得让人瑟瑟发抖。 美国农业部的数据很扎心,2024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还达128亿美元,可到了今年,一下子没了900亿人民币的生意。 这可不是账面上的小数目,对于依靠大豆养家的农民来说,这意味着不少人要卖掉农场、关掉加工厂,连带着卡车司机和贸易公司都跟着喝西北风。 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跌到五年新低,整个产业链都遭遇“寒冬”。《华尔街日报》都说了,这次危机在美国农业史上都少见。 贸易战让豆农成了“政治牺牲品”,一边是国家间的对抗,一边是农民的生计。拉格兰的“血亏”呼声,其实是整个行业的绝望,“我们需要中国”不只是喊话,更像一记警钟。 中国这边,动作倒也干脆。美国大豆有价无市,中国采购转头就去了南美。巴西今年成了最大赢家,光是中国10月的需求量,南美大豆就能满足九成以上。 买家们忙着和巴西签合同,美国大豆只能躺在仓库里等天收。据《金融时报》分析,面对全球贸易的不确定,中国选择多元化进口,不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这其实也是一种风险对冲,毕竟贸易战的教训还历历在目。美国大豆的价格更高,关税一加,两边的差价直接拉开二成,谁还会买贵的?美国豆农自己也明白,价格打不动,市场自然流向巴西。 更别说中国还在东南亚、俄罗斯等地布局新供应链。这种转向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仅保障了中国自己的粮食安全,还让南美的农业经济搭上了顺风车。 当然,这中间也有物流不畅、运输距离增加等新问题,但相比受制于人,这点阵痛中国买家也认了。 特朗普政府的应对则有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意思。表面上说要给豆农补贴,帮大家渡过难关,可补贴能解决根子上的问题吗? 《华尔街日报》的分析很直接,补贴只能让农民暂时喘口气,但市场丢了就是丢了,补贴再多也补不回订单。 政府嘴上很硬,对贸易谈判和认错一事没松口。中国方面则态度鲜明,保护自身利益是底线,不会因为压力而让步。 美国农业协会主席拉格兰的喊话,其实道出了行业的集体焦虑。市场机会只有一次,不抓紧就会被别人抢走。 中美这场贸易战,说到底,是一场“压舱石”上的较量。美国如果继续硬碰硬,中国订单还会再减少,局面只会更糟。 贸易战让大家都受伤,最先倒下的却总是最普通的农民。这种博弈,不仅考验两国的智慧,也考验着政策的温度。 回头看,美国豆农900亿的损失,不只是数字游戏,更是全球农业链条割裂的警告。中国的转向让南美崛起,全球大豆市场正悄然洗牌。 中美互为经济伙伴,彼此之间的合作本应是“压舱石”,但如果单纯为了政治赌气,最终吃亏的还是普通百姓。 中国始终坚持自己的利益不会被损害,这种底气,来自于多元化市场和稳健的政策选择。美国政府如果不正视现实,固守强硬立场,只怕危机还会持续下去。 最后,豆农的呼声依然萦绕在田野之上,“我们需要中国”不是一句口号,更是现实的写照。中美之间的这场较量,谁能先让步,谁就能赢得未来。 合作共赢不只是外交辞令,更是农业工人、普通家庭的共同期望。留给特朗普政府的时间不多了,豆农们等不起,世界也等不起。 参考资料:收获季,中国订单至今为零,美国豆农感受痛苦-2025.09.23 07:54 环球时报
美国承认,特朗普对华战略重大误判,美媒猛然发现:中国在抛美债。终于有自知之明了,
【14评论】【3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