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鲁迅的历史,很突然地就明白了如今年轻人对“断子绝孙”的淡然了,原来,鲁迅早就把这一切看得透透的了。 鲁迅是最不怕断子绝孙的,他们那一代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他宁可断子绝孙也死活不跟朱安生孩子。哪怕朱安求过来说:“大先生,给我个孩子吧!” 鲁迅对子孙后代没执念,直到50岁,才和许广平生了个儿子周海婴。而且,周海婴的出生说起来还是个意外,本不在计划内。但既然来了,也只好接受。 鲁迅为什么能看透子孙后代的“无意义”,答案与他熟悉历史有关,历史上的嬴政家600年基业,统一六国,前无古人,可照样全家死光,啥也没留下。当然,他看透子孙后代的“无意义”,也与他烧毁爷爷周福清的日记这一桩事有关。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有记日记的习惯,宝贝一样地记,天天记,哪怕生着病,也要坚持记。日记是周福清最重要的物件。 周福清是一位翰林,可在1893年,即鲁迅12岁时,他因为科场行贿案被下狱。当时光绪还亲自下旨,判他“斩监候”(死缓)。是周家花了大量钱财疏通关系,才救下了他的命。但命救下来了,周家也从此衰落了。 周福清死后,日记落到了周家长孙鲁迅手中。到了1930年,鲁迅嫌这些东西不咋地,比如“日记里记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写嘲讽、谩骂人的话等,直接就一把火把他一辈子的日记全部烧了。 有人曾在事后对这个事件进行过分析,有说鲁迅烧爷爷日记,是因为当时政治环境复杂,有说是看不上日记内容,反正各种猜测都有。 然而,最终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鲁迅对爷爷周福清没啥感情。这也能理解,周福清和鲁迅属于隔代,而且脾气也不大好,所以他对这个爷爷没感情,纯属情理之中。 鲁迅对祖父没感情,对曾祖父就更加了,至于更上面,他连名字可能都不知道,也不屑于知道。 鲁迅在烧毁祖父日记之时,就看透了所谓“传宗接代”“香火”是多么虚幻。想想自己还仅仅是个三代,就能对爷爷那么“无感”,往上?说得不好听一点,谁管你?所谓亲情,撑死了是4代,4代之后,清明节都不会祭拜。 既然如此,这些往上几代的人留下的任何物件,都会像鲁迅处理爷爷日记那样,被当做垃圾随意处理掉。没人会在乎你。 鲁迅看透的这个点,现在的年轻人也早已看透,所以,用“断子绝孙”恐吓年轻人,他们不仅不会觉得可怕,反而会觉得你有点可笑。 我接触的一些年轻人,对“吃绝户”有很先进的理解,他们甚至认为:去世后,没人继承遗产,自己的遗产其实就是“盛世的礼物”,走时给世界留礼物,这不是圆满吗?我听了,虽觉得好像哪里不对,又无法反驳。 相比鲁迅,如今的年轻人在盛世里,他们所见的世界,秩序是安定的,根本不会有七里八里的事出来,需要动用大家族的保护功能。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对老单身汉保护得也很好,这部分,也更加让他们觉得“断子绝孙”根本没啥,对此持淡然态度。 对此,你们怎么看?图一为周福清,图二为鲁迅
看鲁迅的历史,很突然地就明白了如今年轻人对“断子绝孙”的淡然了,原来,鲁迅早就把
李满谈过去
2025-09-24 10:40:57
0
阅读: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