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在江西出土的一具女尸,当褪下她的衣服时,发现女尸的下体有一团肉块,还绑着三条素罗带子。 周氏生在1240年的南宋京城,家里条件不赖,爸周应合是御史,管着朝堂监察那摊子事。说起来,那时候宋朝官场风起云涌,周应合中进士后一步步爬上来,家塾里书香味儿重,周氏从小耳濡目染,学点女红识字啥的。1257年她17岁,嫁给吴畴,这人德安本地,祖上有点根基,在新太平州当通判,小官一个。周氏这门亲算是高攀低嫁,吴畴当时没啥大出息,但俩人婚后还算稳当,跟着夫君到处跑地方任职。 周应合的仕途后来栽跟头,1265年得罪宰相贾似道,被贬到饶州通判,又挪到华州观察使,那地方偏僻,日子过得紧巴巴。贾似道倒台后,周应合1275年才官复原职,总算喘口气。周氏这边呢,婚后生了闺女和儿子,家谱上还记着第二个儿子,日子平平淡淡。她得了安人封号,在家地位稳,操持家务,织织布缝缝衣,典型宋代妇人样。1274年她34岁,在江州廓院没了,吴畴在外头任职,听说后赶紧回来张罗后事。 这事儿搁到现在听来挺寻常,可搁南宋那会儿,女人命运多半系在男人和家族上。周氏的命不算太苦,吴畴对她还行,墓志上写得清楚,生育子女,操劳家业。家谱和墓志有点小出入,墓志说她是原配,生一儿一女,家谱却提吴畴先娶冯氏,周氏续弦,还生两儿子。专家琢磨,冯氏估计早死了,周氏接手后很快就当了正室,封号也下来了。吴畴没因为周家落魄就亏待她,葬礼办得体面,陪葬品堆成山。 1988年9月,德安县义峰羽绒厂在桃源山建水塔,工人挖地基时碰上硬东西,一扒拉,青石板冒头,下面是石棺椁。厂里头头赶紧报县博物馆,专家组队赶过去,测量尺寸,撬开石盖,里面朱红楠木棺静静躺着。棺盖上两块青石,一块刻“有宋安人周氏之墓”,另一块153字墓志,讲她嫁吴畴,生儿育女的简历。楠木棺重得要命,先试铁葫芦拉不动,后用起重机吊出来,运回博物馆。 夜里子时开棺,那时候技术有限,选黑灯瞎火避紫外线。棺里头铺星宿图,宋代天文牛,这图墨线朱砂点,二十八宿清清楚楚,出土后成宝贝。掀开图,女尸泡棺液里,皮肤灰黑但弹性好,毛孔头发全在。江西土酸雨多,本来不利于保存,可棺椁间厚石灰中和了,里头灯心草水银防腐,封得死死的,才撑700年。右手握桃枝,辟邪用,道家传统,枝上还挂俩粽子,裹粟叶塞糯米枣,史上最早实物粽。 周氏打扮典型宋风,高髻插梅枝金钗,象征高洁。上身大袖罗袍,庄重场合穿的,下身罗裤开裆,叫绔,方便行动,外头再罩裳不走光。棺里陪葬几百件罗绢丝衣,宋时丝织业发达,这些布料薄透染色靓。专家戴手套一层一层褪衣服,从肩解袍带,丝线滑开,露内绢衣。往下解腰带,裤子松了,腿关节还灵活。重点在下体,三条素罗带子缠着,白绢宽五厘米,层层固定,像古代卫生巾。 带子下面那团肉块,拳头大,皱巴巴暗红,正是脱出子宫。身下垫十四床丝被,血迹斑斑,臀腿根黑渍干了。34岁正当壮年,这摆明难产死的。新生儿活下来了,家谱记着第二儿子,可墓志没提,估计吴畴悲痛下笔疏忽。子宫外翻,血止不住,宋医水平有限,救不回来。卫生带绑紧,可能是临终护理,留这痕迹700年。 这死因一敲定,很多细节对上号。吴畴写墓志时,笔下带感情,周氏操劳家事,子女绕膝。他选桃源山下葬,风水宝地,离陶渊明故乡近,寓意啥的。棺封三层外三层,防腐材料齐全,水银塞嘴,银护具扣下巴肘膝,脚上缠布条,中国最早缠足实证。宋代缠足刚起步,周氏这脚三寸金莲,社会风气变迁的缩影。 身份上还有小疙瘩,周应合贬谪时,周氏已嫁人,吴畴没巴结周家,就凭真心办葬礼。冯氏早亡,周氏续娶后,吴畴视若原配,封号安人正室专属。家谱后补儿子名,时间久了记错也可能。总之,周氏不是大人物,但她这墓出土,填了不少宋史空白。星宿图补天文资料,粽子证端午习俗,丝衣展纺织工艺。 说起陪葬,棺里银盒装铅粉,化妆用,宋女爱白皙肤色。还有步摇钗,晃荡生风,体现审美。桃枝挂粽,家人盼她阴间顺当,过奈何桥投胎好。吴畴这丈夫,细节里透着细心,没亏待。周氏死后,吴畴仕途没大动静,家谱续下去,儿子们传宗接代。她尘封桃源山,风水地护着尸骨完好。 这墓对研究价值大,1990年《文物》发简报,李科友他们写清理报告,图文并茂。孙家骅考释墓志,夏劲简介考古。丝绸博物馆收了素罗单衣,染血丝被成一级文物。德安博物馆展出,讲解员李佳常提最早粽子,游客围着看。宋代地方习俗,从陈设摆位看,饮食服饰风俗,全活了。
日本人为啥没抢故宫的文物?千万不要美化任何侵略者,故宫的文物能够留到现在,纯粹是
【40评论】【12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