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承认巴勒斯坦国,不是大发慈悲,而是迫于无奈。英国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英国不仅自己承认,还把昔日的小弟澳大利亚、加拿大拉上了。从海盗起家的英国,为什么会承认? 说起这事儿,得从上周日也就是9月21号开始讲。那天,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直接扔出重磅消息:英国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这可不是随口一说,而是实打实的政策转向。紧接着,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跟着表态,三国几乎是踩着点同步行动。加拿大总理贾斯汀·特鲁多在渥太华的声明里强调,这一步是为两国家解决方案铺路;澳大利亚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尼斯则在堪培拉的新闻会上说,他们的决定是基于国际法和人道考虑。看起来挺协调的,就跟老大哥带着小弟们一起走一样。毕竟,英联邦这层关系摆在那儿,历史渊源深着呢。 说白了,英国这步棋走得挺无奈的。斯塔默上台才一年多,工党刚在2024年大选中大胜,可中东问题很快就成了烫手山芋。加沙冲突从去年10月爆发后,英国穆斯林社区的火气就上来了。工党传统上靠这些选民吃饭,可去年选举时,好多穆斯林转投独立候选人或绿党,导致工党丢了至少30万票。特别是在伯明翰、曼彻斯特这些穆斯林人口密集的城市,工党席位差点全军覆没。萨迪克·汗作为伦敦市长,好歹稳住了阵脚,但他也公开怼过斯塔默,说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已经是“种族灭绝”了。这话一出,党内压力更大了。汗是工党大将,又是首位穆斯林市长,他的表态等于给斯塔默上眼药。 英国穆斯林人口现在有400多万,占总人口6%左右。别看比例不高,但关键在哪儿?选举啊。英国议会选举是小选区制,政党间票差往往就几千票。穆斯林选民高度集中,又特别团结,投票率高,基本全票支持自己人。在伦敦、伯明翰等九大城市,市长职位基本都被穆斯林候选人拿下。汗在今年5月的连任战里,尽管媒体炒作穆斯林不满,他还是以压倒性优势赢了,但这也暴露了工党的软肋。斯塔默团队算过账,如果不赶紧安抚,这批选民继续跑票,下次选举工党在摇摆选区铁定翻车。承认巴勒斯坦国,就成了最直接的补救招。不是什么道德觉醒,而是纯属政治算盘。工党内部文件显示,他们把这视为“挽回关键少数派”的策略,穆斯林社区的游说信件堆满了唐宁街的邮箱。 再看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为什么也跟上?两国穆斯林人口没英国多,但政治生态类似。加拿大穆斯林约有100万,集中在多伦多和蒙特利尔这些移民城市,自由党靠他们稳固了几个关键席位。特鲁多去年底的民调就显示,加沙问题让穆斯林支持率下滑10个百分点。澳大利亚那边,穆斯林人口50万左右,主要在悉尼和墨尔本,工党(澳洲版)也面临类似压力。阿尔巴尼斯的声明里虽没明说,但媒体分析指出,三国协调是因为共享的国内困境。英联邦峰会刚开过,他们顺势就把这事儿捆绑了。表面上看是外交团结,骨子里还是各自的选举账本。 对比美国,你就明白为什么华盛顿没动静。美国穆斯林人口1000万,占3%,但分散在全国,影响力远没那么集中。拜登和特朗普时代,最多嘴上说两句支持停火,实际政策没变。犹太游说集团在那儿卡着,国内政治天平偏向以色列。美国国务院的回应是“时机不对”,这话说白了,就是没必要为这事儿得罪核心盟友。英国不一样,它的中东遗产太重了。从1917年巴尔福宣言开始,英国就搅和进去了,那时候许诺犹太人建国,结果把阿拉伯人坑惨了。现在108年后,斯塔默承认巴勒斯坦国,等于在补历史旧账。但补账的动力,还是国内的穆斯林选票。工党上台前,斯塔默就承诺过“在合适时机”承认,现在时机到了——就是党内穆斯林议员天天堵门,社区抗议不断。 说到英国从海盗起家,这话听着夸张,但有那么点道理。16世纪伊丽莎白时代,英国海军靠私掠船打劫西班牙宝船起家,那时候的海盗头子德雷克他们,干的活儿就是海上抢劫。积累了财富后,英国转向殖民帝国,印度、非洲、中东全占了。二战后帝国崩盘,现在的英国外交就剩点余威。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事儿,反映了它从昔日霸主到如今的二流强国的尴尬。以前它能随手划线定国界,现在得看国内选民脸色。斯塔默的声明里强调“基于1967年边界”,这是国际共识,但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直接怼回去,说这是“对恐怖分子的奖励”。以色列外交部办公室忙活了一宿,发表声明谴责三国“破坏和平进程”。这反应在意料之中。 国际上,这波操作掀起连锁反应。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联合国大会上跟进,宣布法国也承认,理由是“维护国际法”。比利时、卢森堡、马耳他、安道尔这些小国紧随其后,现在全球承认巴勒斯坦的国家已经到156个了。葡萄牙也掺和进来,四国联手给以色列施压。联合国大会这周开,斯塔默、特鲁多他们估计会继续推两国家方案。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抓住机会,向英国索赔2万亿英镑,说是1917到1948年托管时期的土地补偿。阿巴斯在拉姆安拉的讲话里,重申法塔赫的合法性——英国承认的正是这个没打过一枪的组织控制的实体,不是哈马斯。
英国承认巴勒斯坦国,不是大发慈悲,而是迫于无奈。英国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英国不仅
义气先义
2025-09-25 00:07:49
0
阅读:0